

1.螺的一種。殼形橢圓﹐表面稍暗﹐雜有斑紋。可食。大者其殼可制酒器。
2.指法螺。佛教稱講經說法為吹法螺。因借指佛教經典。
3.喻青山。
4.古代的一種發型。
5.圓形畫眉墨。即螺子黛。
1.《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后因以"東南竹箭"比喻優秀人才。
1.謂做事不爽快。
1.我國少數民族古國名。在今四川﹑青和西藏部分地區。
1.謂各處挪借,湊集款項。
1.同"東挪西湊"。
1.同"東挪西湊"。
1.東地之歌。
歐洲東部,包括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和前蘇聯的歐洲部分。
歐洲東部大平原。因大部分在俄羅斯境內,故又稱俄羅斯平原”。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70米。北部丘陵、洼地、沼澤廣布;南部地形平坦。煤、鐵、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人口稠密,工農業和水陸交通發達。
1.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傳為越王勾踐的后裔。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甌江﹑靈江流域。其首領搖助漢滅項羽,受封為東海王,因都東甌(今浙江省溫州市),俗稱東甌王。參閱《史記·東越列傳》。
2.溫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區的別稱。東晉時于此置永嘉郡,隋廢,唐時曾復置。
3.古星座名。
1.同"東奔西走"。
1.同"東奔西撞"。
1.指東部邊境小邑。
2.東邊。
1.謂四處漂泊,行蹤無定。
1.謂不固定,沒有著落。
2.謂無定向地漂浮。
1.謂到處漂流,遷徙無定。
1.同"東挪西湊"。
2.謂從多方把零星事物拼湊在一起。
1.地名。在今山東省。
2.指漢劉蒼。因其封東平王,故稱。
1.《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漢明帝永平〕十五年春行幸東平……帝以所作《光武本紀》示蒼,蒼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后因以"東平獻頌"為宗室歌頌帝德的典實。
1.《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東平思王劉宇﹞立三十三年薨"顏師古`引三國魏劉劭王象《皇覽》"東平思王冢在無鹽,人傳言王在國思歸京師,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后因以"東平之樹"謂人死后猶不泯眷戀故國之情。
1.東邊坡地。
2.地名。在湖北省黃岡縣東。
3.宋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因以"東坡"為其別稱。
1.指蘇軾所烹調的一種菜羹。
1.古代頭巾的一種。相傳為宋蘇軾所戴,故稱。
1.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之號。《宋史·蘇軾傳》"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朱彧《萍州可談》卷一"蘇子瞻謫黃州,居州之東坡,作雪堂,自號東坡居士◇人遂目子瞻為東坡。"一說,蘇軾謫居黃州時慕唐白居易貶忠州刺史時嘗閑步東坡,并有《東坡種花》﹑《步東坡》等詩,因自號東坡居士。
1.謂逃避徭役。
2.爬行類動物之一種。體長約25厘米。真皮內有多種色素細胞,能隨時伸縮,變化體色。頭上有鈍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蟲。四肢較長,善握樹枝。
1.辟易,退避。
1.避往,躲到。
1.遮蔽;隱蔽。
2.避世隱居。
3.回避躲藏。
4.避忌隱瞞。
1.古人認為物極必反,泰極否來,因此必須避免處于招致衰敗的盈滿狀態。
1.避開身影。
2.避匿形影。
1.謂隱蔽起來,不露形跡。
1.見"避影斂跡"。
1.指殽山北陵,即東殽山。山﹑陵同義。二陵即東殽山和西殽山,中有古道,其兩側高山相嵚,可避風雨。傳說周文王曾避風雨于此。
1.猶疏遠。
1.躲避仇敵。
2.避免結怨,不得罪人。
用陰莖套、子宮環等用具或藥物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結合,使不受孕。
1.謂避免災禍。
1.見"避灶"。
1.見"避債臺"。
1.猶避寇。
1.謂離家出走,躲匿他處。
1.猶躲債。
1.本名謻臺,周景王所筑◇因周赧王避債于此,故稱。
1.謂逃避征召,隱居不仕。
1.寶石名。
1.古代國家有災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表示自我貶責,以期消災彌難。
1.見"避正殿"。
1.見"避正殿"。
2.謂讓出正廳。表示恭敬。
1.《孟子.公孫丑上》"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也。"趙岐注"與鄉人立,見其冠不正,望望然,慚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后以"避之若浼"謂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避開重要的而揀次要的來承擔,也指回避主要的問題,只談無關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