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方言。謂人身或物體向前傾。
1.正統。
1.指正式埋葬的墓穴。
1.同"正衙"。
1.唐宋時正式朝會聽政的處所。
1.《詩》中正《小雅》﹑正《大雅》的統稱。與變雅相對。據《小大雅譜》載自《鹿鳴》至《菁菁者莪》為正小雅,自《文王》至《鳧鹥》為正大雅;大雅《民勞》﹑小雅《六月》之后,皆謂之變雅。故大雅十八篇﹑小雅十六篇為正雅。
1.話語嚴正,表情嚴肅。
1.宋制,場鹽例由官收,各有定額,凡額內的鹽謂之正鹽,與額外之"浮鹽"相對。
1.端正容顏。
1.宋代汴京宮城門名。即宣德門。明道元年改名正陽門。
2.今北京前門。元大都之麗正門,明正統年間改稱正陽門,為北京內城之正南門。
1.謂端正東西的方位?!段倪x.左思》"闡鉤繩之筌緒﹐承二分之正要。"呂延濟注"承二分之正要者﹐言取春分﹑秋分之日日影正時﹐以正東西之位。"一說謂端正南北的方位。張銑注"言考度星日﹐以定南北也。"
2.剛要;正預備。
1.純真之一。道家認為"一"為世界萬物之本,永恒不變。
2.道教的一派。原為五斗米道,為東漢張陵所創。傳說太上老君親授張陵《太平洞極經》﹑《太玄經》﹑《五斗經》﹑《正一經》各若干卷。張陵傳授于后裔及其門徒◇張陵被尊為"天師"﹑"正一天師",其所創之道派亦稱為"天師道"﹑"正一道"。唐宋后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統稱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經》,崇拜鬼神,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等。
也稱正一派”、天師道”。與全真道同為道教兩大教派。原為張道陵所創的五斗米道”。公元307-313年間,張道陵第四代孫張盛移居江西龍虎山,開正一宗壇”,尊張道陵為正一天師”,其名漸顯,而以天師道”著稱。奉持《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正一法砥淼磺鬼為主旨,兼內丹煉養。道士可居家也可出家山居。允許結婚,可在齋期以外食酒肉。
1.準則,典范。
2.端莊的儀態。
對政治、法律、道德等領域中的是非、善惡作出的肯定判斷。作為道德范疇,與公正”同義,主要指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人們的行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和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斷人們行為是否符合正義的客觀標準。
追求正義、伸張正義的道德意識和行為。具有無產階級正義感的人,能堅持真理,同一切邪惡勢力和錯誤行為作斗爭,對社會進步起積極作用。是個人道德品質的一種表現。
為反對階級壓迫或民族壓迫而進行的戰爭。以符合和維護人民群眾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基本特征。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有革命戰爭、解放戰爭、反侵略戰爭等。
1836年由德國流亡者同盟中分裂出來的左翼激進分子在巴黎成立的秘密革命組織。領導人有魏特林等。1839年在巴黎參加了布朗基領導的四季社發動的起義。失敗后,許多領導人被捕和被驅逐。1840年在倫敦恢復組織,并發展成國際性工人組織◇在馬克思、恩格斯幫助下,接受科學社會主義。1847年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1.公正的言論。
2.謂秉正發表議論。
1.本來的意義;正確的意義。
2.公正的道理。
3.辯正意義。
4.維護公理,主持公道。
1.純正的心志。
2.原意;本意。
3.主要的意思。
1.純正的樂聲;雅正的樂聲。
2.指雅正之詩什。
3.標準語音。
4.字的本音。區別于借讀音和轉讀音。
5.矯正語音。
1.也叫"讀音法"。共同語讀音的規范。消除異讀,確定每個字的讀音?,F代漢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1.怔營。惶恐不安貌。
1.舊時軍隊中主要參戰的兵卒。
1.正式用途。
1.整治封疆。
1.謂供奉帝王的物品。
1.正式編制內的人員。
1.科舉時代的省試官署。即主考官辦事之所。
2.正中的院子。
1.即元宵節。
1.表示動作在進行中。
1.正式的住宅。相對于臨時的便宅而言。
2.住宅的正屋。相對于廂房而言。
1.供旅客住宿的驛站。別于通常打尖的站。
1.指朝廷舉行祀天﹑朝會等大典用的儀仗。
1.確實;名符其實。
1.舊時指用國庫錢﹑糧救濟災民。
即自然數”(1159頁)。
1.整齊貌。
2.恰好,正好。
1.嚴肅而認真。
2.猶言堂堂正正。
1.正派。
1.形容正大光明。
1.公正無私;剛直坦率。
2.指正直的人。
3.糾正邪曲而使之正直。
4.不偏斜,不彎曲。
1.治理;整治。
1.正當中。
2.謂日當天之中。指正午時分。
正合自己的心意方才所言,正中下懷。
1.猶言大白天。
1.見"正著"。
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派◇也指行業、學術、思想的嫡傳正派或傳統事物正宗傳人|武林正宗。
1.周代軍制,每戶出一人編成正式兵員﹐謂之正卒。
2.漢代徭役之一。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1.端坐;正身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