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帝王宗廟內藏神主之室。
1.見"珍怪"。
1.天子使者所持的符節。
1.亦作"珍瓌"。
2.珍寶。
1.山珍海味。
1.見"珍瑰"。
1.珍藏。
1.謂專主某項業務或某個部門。
1.古代主祭之官應得的祭肉。
1.宋代特稱職分田的租賦。
1.植物保護。
覆蓋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稱。是自然景觀(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范圍,全球性的稱世界植被”,地區性的稱地方植被”。根據來源,可分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1.設置標志。
1.樹立標竿。
1.樹立志向操守。
1.長成。
1.形容聲音相持不散。
1.傳說中的草名。
1.結黨;樹立黨羽。
1.謂拉幫結派以謀求私利。
1.見"植黨營私"。
1.立德。
1.直視。
1.謂頭發豎起。
2.謂額上毛豎起。
1.頭發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踴躍之狀。
1.猶植發沖冠。
1.猶造福。
1.扎根。比喻深入到人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礎。
1.猶立身。
1.謂堅定固守。
1.猶持笏。指為官。
1.猶顛蹶。
1.指拴系纜繩。
1.植物的類別。
1.建立禮儀制度。
1.直立的林木。
2.植樹造林。參見"植樹造林"。
1.插柳。源于古代鮮卑族秋祭。遼金時祈雨有射柳之俗。射柳活動前,插柳場上,并予以祭祝。
1.造林的一種方法。把樹木的幼苗栽到造林的地上。
1.即殖民地。植,通"殖"。
1.移植皮膚。
1.樹立人品,培植好品行。
1.豎起的魚鰭。形容人枯瘦背脊弓曲貌。
1.謂插刀于地。
1.謂培植善者,傾覆惡類。
1.種植樹木。
1.為了動員全民植樹而規定的節日。我國曾于1915年由政府頒令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1929年為紀念一貫倡導植樹造林的孫中山先生,又把植樹節改在孫中山先生逝世的那一天,即3月12日。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后代。
1.栽植苗木以造成幼林的方法。成活率較高,種子用量較省,但技術操作較復雜。又稱栽植造林﹑植苗造林。
生物的一大類。絕大多數有葉綠素,通過光合作用,用無機物制造有機養料。分低等植物(包括藻類、菌類、地衣等)和高等植物(包括苔蘚類、蕨類和種子植物等)。已知約四十萬種。
植物體內產生的對生長發育等生理過程起調節、控制作用的微量有機物。通常由一部分器官或組織產生,運到另一部分器官或組織發揮作用。已發現的有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乙烯和脫落酸五類。
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清代吳其fc6bW。分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兩部分,共收載植物一千七百十四種。
在一定的地段內,有規律地共同生活的各種植物的組合。每一種植物群落都是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形成的,有它自己的種類組成和結構,并形成一定的外貌。如一片毛竹林、一片草原、一塊麥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