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喪盡儒者尊嚴。唐祝欽明博通五經,為國子祭酒,而阿附冀用。一日中宗與群臣宴,欽明作《八風舞》,其體肥丑,據地搖頭睆目,左右顧盼,令人不堪,盧藏用嘆曰"是舉五經掃地矣!"事見《新唐書.祝欽明傳》。
1.攤販。
1.敞開;鋪開。
2.分攤。
3.擺明。
1.謂由眾人或各方面分擔。
1.攤派分配。
1.搖攤用的盆子。
1.唐宋填詞用語。指因樂曲節拍的變動引起句法﹑協韻的變化﹐突破原來詞調譜式﹐故稱攤破。如《浣溪沙》上下闋的末句﹐原為七言一句﹐句末協韻。樂曲攤開后﹐突破七字為十字﹐成為七言﹑三言兩句﹐改于三言句末協韻﹐別成一體﹐故稱《攤破浣溪沙》﹐以示區別。他如《攤破采桑子》﹑《攤破江城子》等﹐均屬此類。又稱攤聲◇來的曲譜中﹐也有"攤破"﹐與詞的情況有所不同。
2.劃破。
1.見"攤蒱"。
1.亦作"攤鋪"。
2.即攤錢。
1.賭博的一種。近世有搖攤﹐以骰子搖出點數﹐以四除之﹐視其有無馀數﹐或馀數為一﹑二或三﹐以博勝負。此亦自攤錢變化而來。
2.分擔出錢。
1.認可攤派到的數額。
1.癱軟。
1.攤開書本﹐謂讀書。
1.北魏李謐博覽群書﹐無意做官﹐將家產都花在收羅書籍上。經他細加審訂的書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萬卷書﹐又何必做管轄百城的官。事見《魏書.李謐傳》◇以"攤書傲百城"喻藏書之富或嗜書之深。
1.見"攤書傲百城"。
1.分擔損失。
1.舊時戲曲正式節目演出前加說的故事﹑笑話或加唱的短篇唱詞。相當于宋元話本的入話和近代評彈的開篇。
2.攤子。
1.猶攤錢。
1.攤派征收。
1.設在路邊﹑廣場等處的簡易售貨處。
2.指擺攤時用以放置小商品的器具。
3.比喻組織機構或工作局面。
1.古時在今江浙一帶用于內河中裝載貨物的敞篷船。
2.喻女子大足。
1.硯名。
1.見"灘子"。
1.猶灘子。
1.見"灘簧"。
1.淺水下的沙石灘。
1.水激灘石發出的聲音。
1.水中沙灘。
1.江﹑河﹑湖﹑海邊水漲淹沒﹑水退顯露的淤積平地。
指河流或海流夾帶的泥沙在河流入海處或海岸附近沉積而形成的淺海灘。
1.猶灘聲。
1.我國優良裘皮用綿羊品種之一。分布于寧夏甘肅的黃河兩岸。公羊有螺旋形的角,伸向兩側,母羊多無角。頭部有黑色或褐色花斑。體軀長,脂尾錐形。毛長七厘米以上,成辮狀。皮板輕軟,比一般羊皮貴重。
1.舊稱以拉纖過險灘或將船上載的貨卸下,待空船過灘后再裝船為業的人。
1.宛轉貌。
1.倒下難以動彈。
1.風癱殘廢。
1.謂風癱。
1.癱瘓。
①又稱麻痹”。人體某一部分隨意運動的減弱或喪失。因嚴重程度不同,可分為完全癱瘓和不完全癱瘓。其中,一側上肢或下肢運動功能喪失,稱單癱”;一側上下肢運動功能喪失,稱偏癱”;兩下肢運動功能喪失,稱截癱”;兩側上下肢運動功能喪失,稱四肢癱”。②比喻組織機構失去作用,不能正常工作鐵路全線癱瘓。
1.肢體無力﹐難以動彈。
1.謂躺臥。
1.癱瘓的人。
1.謂罷斥禁錮。指革除官職﹐不再錄用。痼﹐通"錮"。
1.廢疾;殘疾。謂肢體﹑器官或其功能有嚴重缺陷。
2.指殘疾的人。
1.古代設壇舉行祭祀﹑繼位﹑盟會﹑拜將等大典的場所。
2.法壇。佛家講經說法之所。
3.指政壇,政治舞臺。
1.會盟的壇臺。
2.指談判場所。
3.法壇。
4.指文人集會或集會之所。
5.引申指文壇。 6.指文壇上的領袖地位或其聲望。 7.指講壇或輿論界。
1.掌管壇場財物﹑負責祭奠物品的人。
1.道家誦經修道之處。靖,通"靜",指靜室。
1.謂曲折而不通暢。
1.供祭祀用的土臺和坑穴。古代祭山林丘陵于壇,祭川谷于坎。亦泛指祭祀之處。
1.水中陸地。《莊子.至樂》"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成玄英疏"壇陸,湖渚也。"郭慶藩集釋"壇,本作'澶',音但,水沙澶也。"一說壇應讀作坦,壇陸,謂廣闊的大地,猶坦陸。見于省吾《雙劍誦諸子新證.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