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貪婪悖謬。
1.見"六尺之孤"。
2.指成年男子之身軀。
1.帝王所乘的車。
1.指未成年的孤兒。
1.謂受囑托撫育遺孤。
1.骰子。
1.見"六沖"。
1.詞牌名。雙調一百四十字﹐仄韻﹐宋周邦彥創制。宋周密《浩然齋雅談》云﹐邦彥所以名此詞為六丑﹐以其犯六調﹐聲雖美而難唱﹐故以高陽氏之六子﹐皆才而丑相比。明楊慎以其名不雅﹐易名《個儂》。但清王奕清《詞譜》于《六丑》之外另收《個儂》﹐為宋廖瑩中所作詞﹐即以起句"恨個儂無賴"為名。雙調一百五十九字﹐仄韻﹐與《六丑》詞異。
1.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為雪的別名。
2.謂一花生六瓣。
3.古代婦女有"七出"之條﹐犯其一條即被休棄﹐唯帝王﹑諸侯之妻﹐無子不出﹐稱為"六出"。
1.見"六出花"。
三國蜀漢諸葛亮攻魏的戰事。相傳公元228-234年,諸葛亮六次出祁山(今甘肅禮縣東)攻擊曹魏,第一次因馬謖戰敗而退兵,后五次因供給不繼等原因不果。實際上,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僅兩次。
1.謂西漢陳平曾為高祖劉邦六次出奇謀。
2.泛指多方設法。
1.傳車六乘。《漢書.文帝紀》"代王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驂乘﹐張武等六人乘六乘傳詣長安。"顏師古注引張晏曰"傳車六乘也。"后因以"六傳"指皇子入為天子。
1.猶六根。
1.灘名﹐在安徽省涇縣陵陽溪。
1.商周時六種官職之總稱。
1.指黃帝﹑唐﹑虞﹑夏﹑殷﹑周。
2.指唐﹑虞﹑夏﹑殷﹑周﹑漢。
3.指夏﹑殷﹑周﹑秦﹑漢﹑魏。三國魏曹冏有《六代論》﹐論夏﹑殷﹑周﹑秦﹑漢﹑魏興衰之由。文見《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論》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4.指三國吳﹑東晉和南朝之宋﹑齊﹑梁﹑陳。
1.謂耳﹑目﹑鼻﹑口及下體之前后二孔。
2.佛教語。謂眾生輪回的六去處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
1.亦作"六趣輪回"。
2.佛教語。謂眾生各因其善惡業力﹐而在六道中輪回生死。
1.六面軍中大旗。唐節度使軍中所用。
2.泛指軍中主帥的大旗。
1.謂人的六種美德。
2.古代使臣的六項守則。
3.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項道德標準。
4.兵家之六德禮﹑仁﹑信﹑義﹑勇﹑智。
1.六個等級。(1)謂爵位有六級。《孟子.萬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謂國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級『賈誼《新書.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師,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廝役。"(3)謂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盡心下》"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漢趙岐注"人有是六等,樂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畫的色彩為六行。
1.指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狄的六部落。《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北方曰貉狄。"后以泛稱北方各民族。
1.原謂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
1.謂做事不周密,有破綻。
1.漏壺的部件。上刻時辰度數,隨水浮沉以計時。
2.借指光陰。
①漏刻已盡。指夜深或天將破曉恐后漏盡宮門閉,請使詔吏開門。②佛教用語。佛教稱煩惱為漏,至三乘的極果,以圣智斷盡此種種煩惱,稱為漏盡”仙道有千歲之壽,漏盡有無窮之靈。
1.比喻人的生命已到盡頭。
1.謂分神整治。
1.泄露。
1.遺漏疏忽。
1.遺漏;脫落。
1.壞蛋,惡棍。古代罪犯面部刺過字的叫"漏面"◇即以"漏面賊"罵歹惡之徒。
1.謂在賀新天子即位的冊牒上漏署姓名。
2.引申為去職;除名。
1.猶漏洞。
1.隱匿。
1.疏漏。
1.滴漏已盡。指拂曉。
1.漏脫,缺失。
1.從刀下漏過。謂應受到誅殺而幸免。
1.銅壺滴漏之聲。
1.遺漏;失誤。
1.謂泄露軍事機密。
1.漏壺所漏下的水。
1.納稅者由于疏忽或不了解稅收法令而沒有繳納應繳的稅款。通常指有意逃避應繳的稅款。
1.謂如天瀉漏。比喻多雨﹑久雨或飛泉盛大。
2.地名。在今四川省雅安縣境。其地多雨,故稱。
1.遺漏;脫落。
2.脫逃;逃亡。
1.逃跑。
1.簡陋的房屋。漏,通"陋"。
2.漏雨的房屋。
1.深夜。
1.漏刻(古計時器)的水面已經下落。指時間已晩。
2.中醫婦科病名。婦女經行淋漓不斷﹐古人以屋漏喻此癥狀﹐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