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博取別人的喜愛或恩寵。
1.除去虛妄。
1.驅除邪惡。
1.消除他人的疑惑。《新唐書.僖宗紀》有"協禮經之旨,祛中外之疑"句。宋儲泳著有《祛疑說》。
1.見"祛練神明"。
1.驅逐(邪妖﹑災異)。
1.猶胠篋。
1.原謂撬開箱子◇亦泛指盜竊。
2.指盜竊者。
1.小偷。
1.猶胠篋。指盜竊。
1.右翼。古代戰陣有左右翼。借指事物之相輔相成者。
1.除去。袪,通"祛"。
1.清除。袪,通"祛"。
1.強健貌。
1.謂緣飾袖口。裼,通"緆"。
1.除病。袪,通"祛"。
1.撩起衣服前往受業。形容虛心求教。
1.攪糞蛆的無齒耙。比喻無端惹事﹑挑撥是非之人。
1.產于華南的一種異草。
1.蠅類的幼蟲。
2.比喻令人厭惡的東西。
3.比喻卑鄙無恥之徒或渺小無用的人。常用作詈詞。
1.比喻卑下無能之輩。
1.謂渺小無用的東西。
1.見"蛆蟝"。
1.亦作"蛆渠"。
2.即馬蚿。百足蟲。
1.謂心地骯臟﹐腹懷淫亂。
1.蛆蟲和蒼蠅。亦比喻卑劣齷齪者。
1.猶身材。
1.猶身軀。脰,頸項。
1.亦作"軀干"。
2.泛指身體。
3.專指胴體部分。
由椎骨、肋骨和胸骨互相連接成可活動的脊柱和骨性胸廓。作用是支持頭部,保護脊髓和胸腹腔內的內臟器官。
1.體格。
1.身體。引申指生命。
1.猶身骨。
1.軀殼;身體。
1.指身體,對精神而言。
1.金元時以被俘的漢人為奴,稱"軀口"。亦簡稱"軀"。軀,通"驅"。
1.見"軀老"。
1.謀求顯達。
2.謂拜見主人時,請管門人通報姓名。
3.請求通使往來。
1.找出共同之處,保留不同之處。
1.請求離去。
2.引退,自請辭職。
1.請托。
1.探訪。
2.指求神問卜。
1.尋覓疵病或過失‖有故意挑剔之義。
1.謂以服藥﹑辟谷﹑修煉等方法,求得長生不老。古代道家﹑方士多倡之。
2.訪求仙人。
1.尋求賢能的人。
1.見"求賢如渴"。
1.訪求賢士且禮遇之。
1.謂玄思冥想,求悟佛理。佛教禪宗認為佛在人心﹐自省其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1.亦作"求伸"。
2.企求伸展。信,通"伸"。
3.引申為企求施展抱負。
1.需索;需求。
1.從師學習。
2.多指在學校學習。
3.探求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