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求現象因果聯系的方法之一。如已知被研究的某一復雜現象由某種復雜情況引起,將其中已確認有因果聯系的部分除開,則剩余的部分也有因果聯系。如已知天王星的運行軌道有四個地方發生傾斜,還知道三個地方的傾斜是因為受到三個行星的吸引,由此認為第四個地方的傾斜是因為受到另一個行星的吸引◇來果然發現了這個行星,即海王星。剩余法得出的結果有或然性。
1.指舊體詩文中的四種對仗。
1.指虐﹑暴﹑賊﹑有司四種惡事。
1.佛教語。指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見《心地觀經》。又指父母恩﹑師長恩﹑國王恩﹑施主恩。見《釋氏要覽》。前者泛指世人當報之恩,后者專指僧徒當報之恩。
1.用武器擊刺四次。
2.古代樂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
1.四方邊境的藩國。
2.四次。
1.見"四番"。
1.見"四番"。
1.古代樂曲轉調的名稱。曲調中宮調犯四調者謂之四犯。唐人以為犯有正﹑旁﹑偏﹑側四種,即宮犯宮為正犯,宮犯商為旁犯,宮犯角為偏犯,宮犯羽為側犯。其實宮調可犯商﹑角﹑羽諸調,而十二宮之間則不容相犯。宋姜夔《凄涼犯》詞序"凡曲言犯者,謂以宮犯商﹑商犯宮之類。如道調宮'上'字住,雙調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調曲中犯雙調,或于雙調曲中犯道調,其他準此。唐人《樂書》云'犯有正﹑旁﹑偏﹑側。宮犯宮為正,宮犯商為旁,宮犯角為偏,宮犯羽為側。'此說非也。十二宮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宮特可犯商﹑角﹑羽耳。"
1.古代天子每天的四餐『班固《白虎通.禮樂》"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餵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也。"
2.天子進食時奏樂的樂官名。
3.復姓。見《通志.氏族四》。
1.佛教語。謂色界四禪諸天之王。
1.道教語。天界的一種。即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賈奕天。亦稱"四民之天"。唐人諱"民",又稱"四人天"。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云笈七簽》卷二一。
1.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天下;各處。
3.指四方諸侯之國。
4.指京城以外的地區。
5.指四方之神。 6.指正方形或立方體。
1.到處;各個方面。
1.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
1.官署名。隋煬帝時置,對東西南北四方少數民族,各設使者一人,掌管往來及互相貿易等事,隸屬鴻臚寺。唐以通事舍人主管,隸屬中書省。宋置四方館使,掌管文武官朝見辭謝,國忌賜香及諸道元日﹑冬至﹑朔旦﹑慶賀章表﹑郊祀﹑朝蕃官﹑貢舉人﹑進奉使﹑京官﹑致仕官﹑道釋﹑父老陪位等事。其職務與隋唐不同。明有四夷館清有會同四譯館,職務同隋唐四方館。參閱《文獻通考.職官五》。
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姜氏﹞謂公子(重耳)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后以"四方志"指經營天下或安邦定國的遠大志向。
1.指舜放逐四兇之事。
1.向四方飛散。
1.四位妃子。指黃帝四妃。
2.四位妃子。指帝嚳四妃。
3.四位妃子。初唐有貴﹑淑﹑德﹑賢四妃。
1.分為四份。
2.向四方散開。
3.指四分歷。
常形容力量的不集中,意見的不統一等一個團體如果四分五裂的話,就不可能形成合力。
1.形容分散零亂。
1.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統一。
1.見"四分五落"。
1.四面疆界。
2.四境之內;四方。
1.到處潛伏著。
1.西漢以丞相﹑御史﹑車騎將軍﹑前將軍府為四府。
2.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將軍(或太傅)府為四府。
1.謂失意潦倒,不為世用。
1.駕馭車馬之人。
2.泛指供役使的人,猶言仆人。
3.管馬之官。
1.年齡較大的女仆。
1.即金仆姑。箭名。泛指良箭。
1.古代西北游牧民族鐵勒部族之一。唐貞觀二十一年以仆骨部置金微都督府,隸燕然都護符。以仆固為姓。
1.復姓。唐有仆固懷恩。見《舊唐書.仆固懷恩傳》。參見"仆骨"。
1.跌倒;翻倒。
1.亦作"仆累"。
2.即蝸牛。
1.奴仆。
1.雇傭仆人。
1.間斷脫漏處。
1.奴仆。古以俘虜為家奴,故亦謂奴仆為仆虜。
1.跟隨出行的仆從。
1.仆從與乘馬。
1.毀滅;覆滅。
1.即服牛。馴養之牛。
1.奴仆。
1.英語boy的音譯。侍者;仆役。
1.在風塵中奔走。形容旅途勞累。
1.一再作揖行禮。語出《孟子.萬章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
1.放倒戰旗。借指休戰。
1.媵妾。亦泛指奴仆婢妾。
1.春秋楚刑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