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通名進見尊長。
1.乘云;駕云。
1.騎馬作戰。
1.比喻擅長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致意外的失敗。語出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
1.驛馬。借指乘馬傳送公文的人。
1.謂夾屎走。豬即豕;豕與屎諧聲。喻驚惶之至。
1.《后漢書.郭伋傳》"伋前在并州,素結恩德,及后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后因以"騎竹"為稱美州郡地方官吏施行仁政。
2.《后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載費長房從仙人壺公入深山學道,后"長房辭歸,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長房乘杖,須臾來歸"◇因以"騎竹"指仙家出行。
3.見"騎竹馬"。
1.古時兒童常相與騎竹馬為戲,后因用作詠兒童生活與友誼的典故。
1.騎兵。
1.乘坐。
1.亦作"棊博"。
2.猶博弈。棋,圍棋;博,六博。
像棋盤上的棋子那樣散布。形容分布多而密星羅棋布|高爐棋布放霞光。
1.謂如對弈雙方所著棋子般交錯對峙。
1.亦作"棋布星陳"。同"棋布星羅"。
1.亦作"棋布星羅"。
2.像棋子般分布,像星星般羅列。形容多而密集。
1.亦作"棊炒"。
2.面粉制的一種食品。
1.下棋的對手。
1.亦作"棋處"。
2.如棋子一樣散處。
1.像棋子般錯落分布。形容繁多。
1.弈棋錯走一步,使得全盤棋輸掉。比喻人們處理事情稍有不慎,會把整個事情弄糟。
1.彩燈;花燈。
1.技藝高超的弈棋對手。
1.亦作"棊法"。
2.弈棋之法。亦指布局﹑應變與制勝的棋藝。
1.比喻彼此本領不相上下。
1.亦作"棋逢對手"。
2.猶言棋逢敵手。
1.謂棋藝高人一籌,使對方窘迫被動。
1.猶棋品。
1.棋手。
1.下棋的造詣。
1.棋盤上的方格。
1.如棋盤一樣橫豎成行,界畫分明。
1.舉行棋藝比賽的集會。
1.亦作"棊家"。
2.善弈棋者。
1.亦作"棊劫"。
2.圍棋的劫爭。亦用以喻爭戰。
1.關于棋術的專書。亦指棋術。敦煌寫本中有《棋經》一卷(s5574號),存169行,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棋經》七篇,第二部分是梁武帝的《棋評要略》。宋張靖著有《棋經十三篇》。
1.亦作"棊局"。
2.棋盤。古代多指圍棋棋盤。
3.指弈棋。
4.指在棋盤上布子的形勢。
5.比喻世局。
1.善弈棋的人。
1.弈棋的本領。
1.亦作"棋奩"。
2.盛棋子的盒子。
1.亦作"棊列"。
2.如棋子般布列。
1.猶棋友。唐元稹有《酬段丞與諸棋流會宿弊居見贈二十四韻》。
1.棋與雙陸。皆娛樂角勝負的用具。
1.謂下棋的套路和風格。
1.棋友。
1.嗜好下棋或看人下棋入迷的人。
1.獸毛。
2.同"毛厘"。
1.古傳說中的毛民國。其人體上長有長毛。
1.指裘皮的毛與網的眼。
2.細目。
分布于廣西的少數民族。約72萬人(1990年)。用毛南語,無文字。多兼通壯、漢語和漢文。崇拜多神。擅長竹編、木雕、石刻等手工藝。傳統節日有分龍節。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
1.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毛南族的舊稱。參見"毛南族"。
1.包裹在毛發根部的囊。由表皮和真皮的組織陷入而形成﹐開口處稍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