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哆嗦,發抖。
簡稱指導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連和相當于連的基層單位負責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領導干部。與同級軍事指揮員同為部隊或單位的首長,對部隊或單位的工作共同負責。
1.執政者。
1.政治歸屬。猶隸屬。
1.謂拙于政事。
1.腹中積久未消的痞塊。
1.疾病。
2.毛病。
3.癥狀。
4.方言。風險。
1.腹中結塊的病。堅硬不移動﹐痛有定處為"癥";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為"瘕"。
2.喻固陋寡聞。
1.癥結。
1.腹中結塊的病。
2.比喻事物疑難所在或難于解決的關鍵。
3.猶病根。
中醫指腹中結硬塊的病。比喻事情問題的所在。
1.腹中積聚而成的痞塊。
1.癥狀。
1.腹中結塊﹐食塞咽喉。喻淤滯不通。
1.有機體因發生疾病而表現出來的異常狀態﹐如發熱﹑頭痛﹑咳嗽等。
1.北周和隋時皇后采桑時所穿的翟衣,色黃。
1.須毛。《周禮.考工記.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戴震補注"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須鬣屬也。"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下》"而,頰毛也;之,猶與也。作其鱗之而,謂起其鱗與頰毛也……然則之為語詞,非實義所在矣。"與戴說不同◇人詩文中多用以形容須毛狀的東西或指雕刻的鳥﹑獸﹑龍等的須毛耆鬣。
1.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東煙臺市北。《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登之罘刻石。"宋蘇軾《虔州八境圖》詩之七"相見之罘觀海市,絳宮明滅是蓬萊。"后亦指秦始皇所立的之罘刻石。
1.則個。助詞。略近于"著"﹑"者"。
1.《周易》卦變之稱。謂一卦變為另一卦。
1.上任;前往任所。
1.前往封地。
1.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處所的后面。一般多指時間。
2.單獨用在句子頭上,表示在上文所說的事情以后。
之、乎、者、也四字是文言里常用的語助詞。形容人說話作文咬文嚼字;現也指話語、文章半文不白。都含有諷刺意味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1.謂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浙江及今錢塘江下游聞家堰至閘口一段即有此稱。
1.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處所的前面。一般多指時間。
1.赴任,上任。
1.前往。
1.前往;往來。
1.同"之死靡它"。
1.同"之死靡它"。
1.同"之死靡它"。
1.至死不變。形容忠貞不二。
1.去;到。
1.之字與無字。
2.借指簡單易識之字。
1.唐宋時習語,相當于"之人"﹑"之物"。
1.這個人。
1.即之字路。
1.曲折如"之"字形的道路。
2.喻曲折﹐不順利。
1.豎起。
1.支援邊疆建設。
1.貸給。
1.分支;歧出。
1.接待客人。
1.主力部隊以外的別部。
1.調撥;調遣。
1.見"支父"。
1.某些黨派﹑團體的分支機構或基層組織。例如同盟會的分支組織和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基層組織都稱支部。
1.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此謂昭文彈琴﹑師曠持杖擊節﹑惠子倚在梧桐樹下辯論,三人的技藝幾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極,所以載譽于晩年◇以"支策據梧"形容用心勞神。
1.計算稽查。
1.支應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