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襢裼"。
2.脫衣露體。
1.猶衡巷。指平民居住的地區。
1.屋檐的橫木。比喻微才。
1.形容費盡心思。語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1.衡門茅屋,簡陋的居室。
1.同"衡茅"。
1.謂隱居之地。
1.指平民的衣服。
1.謂隱居之地。語本《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朱熹集傳"此隱居自樂而無求者之詞。言衡門雖淺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雖不可飽,然亦可以玩樂而忘饑也。"
1.違逆命令。
1.橫木。
1.林衡與牧正。古代掌山林與畜牧之官。
1.衡軛與轡頭。
1.謂掌管,治理。
稱重量的器具,如秤、天平。
1.亦作"衡灊"。
2.衡山和潛山的并稱。
1.見"衡潛"。
1.棄置﹐放置。
1.執拗﹐偏執。
1.裝假。
1.放在一邊;丟開不管。
1.猶撇嵌。
1.湊合聚餐或買小吃費用的一種方式﹐帶有游戲性質。其法在紙上畫一叢蘭葉(后或不拘)﹐葉數等于人數﹐每一莖葉底下秘密注明出錢數目﹐其中一葉不必出錢﹐用紙掩蓋;然后由聚餐者每人指定一莖。揭曉后視莖底數目出錢。
1.見"撇烈"。
1.亦作"撇捩"。亦作"撇挒"。
2.迅疾貌。
1.見"撇烈"。
1.裝扮角色﹐演戲。
1.別扭。
1.拋棄;丟開。
1.猶正經。
1.弄虛作假。
1.辨白;分清。
1.拋棄;丟開。
1.忽然。
1.拋擲。
1.拋棄。
1.方言。哭泣。
1.灑脫;干凈利落。
2.謂畫法用筆灑落有致。
3.猶擺脫。
1.撇開﹐忘卻。
1.裝假。
1.撇開漩渦。指操舟的技巧。
1.拋棄﹐丟開。
1.中國畫中畫蘭的筆法。畫蘭葉時﹐亦如寫字之用撇法﹐故名。
1.紛沓。
1.下唇向前伸﹐嘴角朝下﹐表示輕蔑﹑不信或不高興的一種動作。
1.雷電之神。
1.亦作"?觛"。
2.猶瞥見。
1.突然;迅速地。
1.突然;迅速地。
1.暫觀;偶爾閱覽。
1.猶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