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淚流貌。
1.指屈原。
1.即黃鸝。
1.楚地。
1.《孔子家語.好生》"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后"楚人弓"常用為典,多比喻失而復得之物,表示對得失的達觀態度。
1.據《漢書.楚元王劉交傳》載,楚元王劉交敬重穆生,常設醴以待;及其子戊即位,忘記設醴。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于市。"后因以"楚人鉗"比喻殺身之禍。
1.指屈原《離騷》所表達的哀怨情境。屈原為戰國楚人,故稱。
1.《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趙岐注"咻之者,嚾也。"楚人咻,謂周圍楚音喧嚷。比喻所處環境不好,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1.《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托火三月不滅。"后因以"楚人一炬"概指此事。
1.苦痛與恥辱。
1.指唐名妓楚兒。因其字潤娘,故稱◇亦借指名妓。
1.《史記.項羽本紀》"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后因以"楚三戶"指決心復仇報國者。
1.指屈原。因其曾任楚國三閭大夫,故稱。
1.指戰國楚屈原所作的《離騷》。
2.泛指《楚辭》。
1.楚地的景色。
1.楚地的瑟。
2.指楚瑟之聲。
1.山名。即荊山。在湖北省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江西岸。有抱玉巖,相傳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
2.山名。即商山。在陜西省商縣境。
3.泛指楚地之山。
1.楚地之山,巫峽之水。
1.楚國社稷。借指故國。
1.指巫山神女。
2.指金陵鍾山蔣帝『末蔣子文為秣陵尉,逐賊死于鍾山,三國吳孫權封之為中都侯,立廟。南朝齊進號為蔣帝。
1.古代楚地的曲調。
1.指楚地的山巖。
1.指古代楚之郢都。
1.楚丘的宮室。
1.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陜西省商縣西乳河。
2.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澤。
1.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1.吳楚之地的山水。
1.形容從南到北山高水遠。
1.猶楚弄。
1.對故土楚地的情思。泛指鄉思。
1.楚國的市肆。
1.指《楚辭.九章.橘頌》。
1.楚船。艘,船的泛稱。
1.楚地的澤藪。
1.楚地的社會風俗。
2.引申亦指楚地的自然風土。
1.猶辛酸。
1.指楚地所產之筍的筍衣。
1.杖打。
1.指楚王夢遇神女之陽臺◇多指男女歡會之處。
1.指古楚國的史書《梼杌》。
1.楚辭的體裁。
長江中下游一帶(古屬楚國)的天空,也泛指南方的天空暮靄沉沉楚天闊|極目楚天舒。
1.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寫楚王在陽臺夢見巫山神女,女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后因以"楚天云雨"指巫山神女,或男女歡情。
1.楚地的田野。
1.《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后因以"楚鐵"借指利劍。
1.謂殘酷。
2.指酷刑。
3.疼痛;痛苦。
1.灼龜之荊木條。古代占卜時用點燃的荊木條鉆灼龜殼,視其灼裂的兆紋,附會人事,以斷吉兇。
1.指吳楚之船。
1.指春秋時楚國令尹囊瓦。
1.悲痛的挽歌。
2.指楚聲的挽歌。
1.《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畂。"后因以"楚畹"泛稱蘭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