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鹹眼"。
2.即鴝鵒眼。
3.借指硯臺。
1.詩的思緒。
1.詩的選集。(1)從個人詩作中選錄的集子。如清陳文述有《頤道堂詩選》。(2)從多人詩作中選錄的集子。如宋王安石的《唐百家詩選》﹔清陳吁的《宋十五家詩選》等。《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可知道趙爺雖不曾中進士,外邊詩選上刻著他的詩幾十處,行遍天下,那個不曉得有個趙雪齋先生?"(3)別集性質的選本。如馮至的《杜甫詩選》﹔周汝昌的《范成大詩選》等。
1.做詩論詩的學問﹔研究詩歌創作規律的著作。
1.在詩歌創作上的建樹。
1.詩人的賞鑒能力﹑觀察力。
2.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亦指一篇詩的眼目﹐即體現全詩主旨的精采詩句。
1.吟詩作詩的宴會。
1.古代指某些為禍亂征兆的里巷歌謠。
1.歌謠。
1.詩歌創作的成就。
1.詩的含義。
1.隱逸的詩人。
1.詩思﹔詩情。
2.詩的內容和意境。
3.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4.指作詩的方法。
1.猶詩迷。
1.隱居的詩人。
1.詩作的刻本。
1.專為應酬上官或主人需索而寫詩的人。
1.詩歌。
1.寄詩酬和的信函。
1.常在一起以詩詞唱和的朋友。
1.詩的園地。
1.詩的語言。
1.因所作之詩而引起的訟案。
1.詩名。
1.喻關于詩的理論﹑主張。
1.猶詩壇﹐詩界。
1.《詩經》所說和孔子所言。二者均為歷代儒者遵奉的信條。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論或經典著作。
1.猶詩風。指詩歌的風骨。
1.詩的韻。
2.詩詞用韻所依據的韻書。宋以后通用《平水韻》﹐平﹑上﹑去﹑入四聲共106韻。
1.詩人領袖。
2.指杜甫。
1.寫詩的才藻。
1.用通信方式互相唱和的詩作。
1.謂他人索詩或要求和作﹐未及酬答﹐如同負債。
1.詩篇。
2.詩的章節。
1.詩的清單。
2.題上詩的帳幔。
1.謂所作詩的內容成為后來發生的事情的預兆。清王士秅有《池北偶談.談藝一.詩兆》。
1.猶詩圣。
1.猶詩界﹔詩壇。
1.喻指沉溺于詩歌創作的人。
1.總集性質的詩歌選本。如清曾燠編有《江西詩征》﹔清朱緒曾編有《金陵詩征》﹔清袁景輅編有《國朝松陵詩征》。
1.包裝詩稿的封套。
1.同"詩帙"。
1.詩情。
1.謂詩作工于描繪景物﹐讀之如置身圖畫之中。
1.一種文字游戲之作。其方法為任取意義絕不相同的兩個詞﹐或嵌字﹐或分詠﹐創作五言或七言詩兩句﹐以湊合自然﹐對仗工整為上。相傳拈題后以寸香系縷上﹐綴以錢﹐下承盂﹐火焚縷斷﹐錢落盂響﹐雖佳作亦不錄。故名。見清徐兆豐《風月談馀錄》。
1.題上詩的卷軸。
1.竹名。因葉大而堅厚﹐可代箋寫詩﹐故名。
1.詩作的主人﹐詩人。
1.詩的標準﹐詩的典范。
1.專攻《詩經》而為人們所宗仰的名家。
2.眾所敬仰的詩人﹐詩壇泰斗。
1.詩的某一流派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