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麗如綺的彩云。
1.災殃與幸福。
2.指災禍。
1.謂禍福皆人自取。
1.嘆詞。表驚訝﹑惋惜。
1.歡笑貌。
2.戲曲中加強樂曲節奏的襯詞。
1.猶歡笑。
1.笑口。
1.猶歡樂。
1.亦作"咍?"。
2.睡覺打鼾聲。
1.嗤笑,譏笑。
1.嘆詞。表示因傷感而嘆息。
1.眾人協力使勁時的呼喊聲。
1.戲曲劇種。因演唱先以"海"字音起腔而得名。流行于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區。唱腔分為主調和花調兩大類。比較流行的傳統劇目有《打桃花》﹑《站花墻》﹑《王員外休妻》等。
1.幼年;幼小。
2.猶懷抱。
1.初生嬰兒。
1.幼蟲,初生之蟲。
父母稱呼兒女或兒女對父親自稱(多見于早期白話)。
1.藥茶名。又名烏爹泥﹑烏壘泥。能清上膈熱,化痰生津,止血去濕,生肌定痛,療一切瘡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土·烏爹泥》。
1.菊的一種。
2.蘭的一種。
詩集。殷夫作。1930年自編詩集。收詩六十五首。詩人生前未能出版。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同名選本,收詩三十五首。詩作大多表現詩人對現實的憤激,對革命的執著追求。也有部分作品反映詩人在學生時代的苦悶和幻滅的情思。魯迅所作序言給予詩集很高的評價。
1.憨笑。
1.小老虎。
1.為嬰兒命名。引申為嬰兒時期。語出《禮記.內則》"子生三月,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陸德明釋文"孩字又作咳。"
1.玩弄,欺弄。
1.見"孩子氣"。
1.幼童。
1.謂幼小。
〈書〉兒童;幼兒。
1.特指嬰兒笑、,小兒笑。
1.幼兒;幼小。
1.幼兒。
2.幼小。
1.亦作"孩穉"。
2.幼年;幼兒。
1.見"孩稚"。
1.童顏。幼兒的面色。
1.孩子所說的話。謂天真幼稚的話。
1.指兩個以上的孩子。
2.孩兒們。
①孩子似的脾氣或神氣他一臉的~。②脾氣或神氣像孩子他越來越~了。
(~兒)①愛跟孩子們玩的大人。②在一群孩子中充當頭頭兒的孩子。
1.舊時對啟蒙教師的貶稱。
1.指尸骨。
1.筋骨。
1.即骨灰。
鄰接海洋邊緣的陸地。
海水對陸地作用的地帶。包括海岸、潮間帶(平均低潮線和平均高潮線之間)、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線以外的淺海地帶)等三個部分。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山脈。長4020千米。北段高度較大,切割強烈;南段以塊狀山為主。
陸地和海洋的分界線。
1.神話傳說中的海中巨鱉。
1.海邊彎曲可停船的地方。
以平均海水面做標準的高度。也叫拔海。
1.古指近海邦國。
2.指沿海省分。
3.指外國。
1.哺乳動物。生長在溫帶和寒帶的沿海地方。四肢短而扁平,趾有蹼,后肢和尾巴相連,毛灰黃色帶棕黑色斑點,腹部白色。肉可食,皮毛可做衣服﹑雨具和帳篷等,脂肪可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