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道書。
1.謂王朝統治的年代。
1.供奉。
1.享有的壽命,謂在世的年歲。
1.享用;受用。
1.祭祀。
2.猶享世。
1.行祭的人。,指后嗣。
1.祭堂,供奉祖宗牌位或神鬼偶像的地方。
1.祭祀。
1.謂行享禮時朝見主國之君。
1.墳前供祭祀的建筑。
1.享受祭品的滋味。
1.祭祀祖先。
1.宴饗。古謂帝王飲宴群臣。
1.享宴。
1.亦作"亨儀"。
2.祭祀的儀式。
1.使用某些東西而得到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
1.謂在社會上有所取得。如權利﹑自由﹑聲望等。
2.享受。
1.古代祭祀儀式之一。享,向尸(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獻酒食;右,向尸勸食。
1.受神保佑。
1.謂保有帝位。
1.在社會上取得聲譽。
1.見"享帚自珍"。
1.語出《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比喻物雖微劣,而自視為寶。
1.猶享國。指帝王在位的年數。
1.見"響版"。
1.亦作"響板"。
2.樂器。以石制成,寺觀或家中設于殿前堂上作傳呼之用。
1.謂應報之速如回聲。
1.擊掌作聲以示熱烈響應。
1.舊時迷信,據說聽別人講話可卜吉兇,謂之"響卜"。一般在除夕夜進行。
1.元代發行紙幣,稱為鈔,故俗稱現銀和銅錢為"響鈔"。
1.成色高的銀子。
1.見"響徹云霄"。
1.見"響徹云霄"。
1.形容聲音響亮高昂,能穿透云層。
1.見"響珰珰"。
1.響應;應答。
1.如應聲和答﹑形影相隨。比喻兩者緊密相連。
1.亦作"響鐺鐺"。亦作"響當當"。
2.形容敲打的聲音響亮。
3.比喻有名氣或出色﹑過硬。
1.響聲振動。
2.動靜;聲響。
3.指奏樂。
1.名聲污濁。
人耳感覺到的聲音強弱的程度。樂音的特性之一。與聲強和頻率等有關。當聲強增大時響度也增大,反之亦然。
遏阻擋。響亮的聲音高入云霄,阻擋住飄流的云彩。形容歌聲響亮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1.回教信徒對傳說中唐時粵東伊斯蘭教教主墓的稱呼。
1.響應歸附。
1.響應奔赴。
1.用手打人腦瓜子作響聲。
1.猶震驚。
1.樂聲諧和。比喻相處和睦。
2.響應聚合。
1.應聲相和。
1.見"響答影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