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的四項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對象而異。(1)孔子以文﹑行﹑忠﹑信為教人的四要目。《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舊唐書·楊綰傳》"文﹑行﹑忠﹑信,弘于四教。"(2)指儒家所傳授的四門學科詩﹑書﹑禮﹑樂。《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唐王維《京兆尹張公德政碑》"心在四教,語稱七德,目視六籍,口誦九歌。"(3)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晉干寶《晉紀總論》"而其后妃,躬行四教,尊敬師傅,服澣濯之衣,修煩辱之事,化天下以婦道。"參見"四行"﹑"四德"。(4)指治家的四條準則勤﹑儉﹑恭﹑恕。《文中子·關朗》"御家以四教勤﹑儉﹑恭﹑恕。"
2.指佛門四教,所指各別。如龍樹四教﹑曉公四教﹑光宅四教﹑天召四教等。
1.指高樓大廈。
1.高聳的樓角。
1.積聚著的云氣。
2.氣象學上指一般為灰色且云底相當均勻的一種基本云型。通常不產生降水。當產生降水時,其形式都是細小的粒子。如毛毛雨﹑冰晶或米雪。
1.謂重疊如屏障的山峰。
1.重重轉折。
1.重疊峙立。
1.高空。
1.高起。
1.高聳。
1.空洞寥落。
1.高聳。引申為特出。
1.高聳貌。
1.高而險峻貌;不平貌。
1.同"崢嶸"。
2.不平凡。
3.高峻。
1.亦作"瘁"。
2.高峻。
1.高峻。
1.深邃空廓。
1.險阻難行。
2.失勢貌。
3.困頓;失意。
4.倒霉;倒運。
5.犯過失;失足。
1.謂挨擠著行走。
1.猶安身。
1.方言。謂白聽的戲。
1.猶躑躅。
1.猶蹲坐。
1.古代少數民族名。
1.杈把。
1.即鏟運車。又稱鏟車。一種搬運機械。車前部裝有鋼叉,可以升降,用以搬運﹑裝御貨物。
1.漁獵之具。
1.袋口成叉角的麻袋或布袋。
1.岔道。
2.歧途。喻錯誤的道路。
1.指妓院老板。
1.帶叉頭的竿。
1.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
1.蛤殼制成的白灰。
1.即叉袋。
1.岔道,歧途。
1.一種牌戲。常用來賭博。
1.見"叉燒肉"。
1.粵菜中一種烤制成的熟肉。各地都有,常作家常小吃。
1.形容參差不齊。
1.困苦貧乏。
1.艱困勞苦。
1.艱難困苦。
1.遭災受難之日。
1.舊說謂黃楊遇閏年不長,因以"厄閏"喻指境遇艱難。
1.窘迫艱難,時運不濟。
2.阻塞。
1.拉祜族語天帝的譯音。亦用以稱佛祖。
1.古跡名。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南。相傳為孔子行經陳蔡斷糧處。本名弩臺,唐開元九年移孔子廟于基上,故俗稱"厄臺"。事見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上﹑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二.開封府》。
1.狹窄。
1.險要之地。
1.壓制;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