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說明白﹔說穿。
2.勸解﹐調停。
3.(某一詞語)普遍流行起來。
1.指浙江樂清雁蕩山的龍湫。龍湫有二。一在山之馬鞍嶺西﹐長六十余丈。一在山之卷圖峰下﹐長三十余丈。前者稱"大龍湫"﹐后者稱"小龍湫"。
1.書信。
1.秋天的天空。
1.亦作"雁來"。
2.即雁來紅。
1.植物名。莧科。一年生草本。近頂上的葉有紅﹑黃﹑紫等色。秋季開花。供觀賞﹐亦可食用或供藥用。原產熱帶亞洲。
1.比喻旅寓之人。
1.像雁行一樣地排列。形容排列齊整。
1.亦作"鴈翎刀"。
2.短刀名。
1.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河北首洋淀地區的一支著名的水上游擊隊。
1.橫列展開的陣形。
1.嗩吶曲。起源于陜西民間。以雙嗩吶模擬群雁飛鳴而下的情景﹐曲調悲壯。
1.指高僧所寫之詩。
歌謠和諺語的合稱。兩者都是口頭創作。謠多有韻,可歌唱;諺也有不少用韻語。短小精練,便于流傳≤多作品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
1.編戶之民的徭役。
1.猶徭役。
1.服勞役的民夫。
1.力役與賦稅。
1.工役勞力。
1.指瑤族人。
1.猶徭役。
1.謂服勞役與戍守邊疆。
1.徭賦。
中國古代政府規定平民無償提供的勞役。如在筑城、開河、建造皇宮及陵寢的工程中從事繁重勞動,到邊境去服兵役或勞役,名目繁多。歷代都規定,男子18~60歲每年都要服一定時期勞役。
1.拗斷。
1.舊時一種賭博名。
1.動筆。謂寫字作文。
1.搖動折疊。
1.揮動馬鞭。多謂遠行。
又稱搖電箱”、磁電式兆歐計”。測量高電阻(通常是絕緣電阻)的便攜式儀器。主要由磁電式流比計和高壓手搖直流發電機組成。是檢查電機、電器等設備及配電線路相互絕緣的導體間絕緣電阻的主要工具。
1.草名。
2.即搖籃。
3.用手搖動坐車。
1.唱蓮花落用的鼓槌。
1.猶言搖唇鼓舌。
用花言巧語搬弄是非。也指憑著口才進行游說搖唇鼓舌,擅生是非|這些人除了搖唇鼓舌之外,沒有什么別的本領。
1.川劇旦行腳色名。相當于京劇中的彩旦。
1.億晃蕩。
2.動蕩。
3.撼動,搖動。
4.鼓動,鼓舞。
1.見"搖翟"。
1.擺動。
1.億,晃動。
2.搖之使動;動搖。
1.騷擾為害。
1.搖動;搖晃。
1.因外力影響而動搖改變決心。
1.傳說諸葛亮常手執羽扇指揮作戰,后世舞臺上出現的一些軍師也多執羽扇。因以"搖鵝毛扇"比喻出謀畫策。
1.扶搖風,暴風。
2.謂風吹擺動。
1.一種手搖小鼓。多為小兒玩具。
1.搖動。
2.見"搖唇鼓舌"。
1.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七星。也稱瑤光﹑招遙。
2.謂光芒閃動。
通俗音樂的一種。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美國,后影響遍及全世界。搖滾樂吸取黑人音樂、爵士音樂、鄉村音樂等因素,利用電聲設備,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歌詞內容無所不包,有時甚至評論社會問題。
1.猶搖動。
2.猶言震動,震撼。
1.亦作"搖?"。
2.億,晃動。
1.搖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