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言中定型的詞組或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形式。包括慣用語﹑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等。
2.常用的話浯。
明初燕王朱棣奪取皇位的戰爭。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太祖死,皇太孫建文帝即位,用大臣齊泰、黃子澄建議,采取削弱諸王勢力的措施。1399年,太祖第四子朱棣以誅齊、黃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號稱靖難”。1402年,燕王兵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建文帝死于宮中(一說逃亡),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1.靜氣。意氣平和。
1.古代傳說中的短小人。
1.靜穆深沉。
1.沉靜謹慎。
1.清靜的房間。靖﹐通"靜"。
2.道家修養靜息的處所。靖﹐通"靜"。
1.猶綏靖。安撫平定。
1.恭謹謙讓。
1.停止擊柝。謂太平無事﹐不須警戒。
1.謂臣下盡忠于君。語出《書.微子》﹕"自靖﹐人自獻于先王。"
1.謂周密地考慮﹐以使稱職。
1.安靜地。言﹐助詞。
1.同"靖言庸違"。
1.言語巧飾而行動乖違。
1.平靜安逸﹐太平無事。
1.清靜簡約。靖﹐通"靜"。
1.同"靖言庸違"。
1.猶立志。
1.安詳凝重。
①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況處于孤立的~。②境界②。
1.在邊界上聚會。
2.猶境況,境地。
狀況(多指經濟方面的)近年家庭~略有好轉。
1.猶境域。
1.所謂前身的情景。多指神佛點化的夢兆。見于元明戲劇小說。
1.疆域;領地。
即離岸金融市場”(221頁)。
1.環境景物。
1.景象;情境。
1.猶境域。
1.見"境域"。
境況和遭遇。
1.謂因忘恩負義而遭受的懲罰。
1.靜謐安全。
2.安居﹐安處。
3.安靜﹐安寧。
4.為使安靜﹐使安寧。
1.在上海市內。原名"滬瀆重玄寺"。相傳三國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始建﹐在吳淞江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靜安寺﹐嘉定九年(1216年)移今址。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
1.清靜﹔安寧。
1.幽靜。
1.猶靜綠。
1.安定邊境。
1.一種很大的鞭子。鑾駕儀衛之警人用具。朝會時鳴之以發聲﹐以示肅靜。也稱鳴鞭。
1.清靜﹑安適。
1.使波浪平息。
2.風平浪靜﹐水不揚波。
1.寧靜淡泊。
1.安靜和樂。
1.塵土不揚。喻國家平安無事。
1.冷靜地立身處世。
2.猶靜居。
1.見"靜字"。
1.純翠﹐純凈的翡翠般的綠色。
1.謂寧靜地思慮﹑省察。
1.貞靜的德行。
1.佛教語。指佛教的"真理"﹑"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