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多民族國家內人口居于少數的民族,也有指外來移民的。在中國,有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畬、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基諾等55個少數民族,人口約9132萬(1990年),占全國總人口8%。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格局。多有本民族語言文字,部分通用漢語文。宗教和自然崇拜有廣泛深刻的影響。社會發展較漢族緩慢,經濟比較落后,且發展不平衡。多從事農牧、漁獵生產。解放后,通過民主改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實現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平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一起走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
1.忌刻殘忍;嫉忌陷害。
1.亦作"忮騛"。
2.嫉妒而兇悍。
1.見"忮很"。
1.亦作"忮佷"。
2.忌刻狠毒。
1.忌刻專橫。
1.妒忌。
1.嫉妒。
1.猜忌好勝。
1.褊狹刻薄。
1.嫉害貪求。語出《詩.邶風.雄雉》"不忮不求。"
1.嫉妒殘忍。
1.嫉害變詐。
1.嫉忌欺騙。
1.嫉恨之心;妒忌之心。
1.指御史臺一班官員。
1.舊時監察﹑執法等官員所穿的官服。其前胸﹑后背綴有金線或采絲繡成的補子,圖形為獬豸,故稱。
1.猶豸繡。
1.即獬豸冠。
2.借指糾察﹑執法的官員。
1.獬豸的角。獬豸,古代傳說中神獸。生一角,能別曲直,觸邪佞。
2.見"豸角冠"。
1.即獬豸冠。
1.古代監察﹑執法等官員所穿的袍服,因其上繡有獬豸,故稱。
1.指古代御史大夫一類官員佩戴的玉飾。
1.古時監察﹑執法官所穿的繡有獬豸圖案的官服。
2.借指監察﹑執法官。
1.古時監察﹑執法等官員所穿的官服,因其上繡有獬豸,故稱。
2.借指御史。
1.刻有獬豸形的發簪,古代監察﹑執法官所用。
1.獸脊隆起然后伸長貌。
1.舊時對我國北方貉等少數民族的貶稱。
1.制作各種印刷上用的版子。
1.猶購置。
2.制作。
1.撰作碑文。
1.制作購置。
1.治理國都以外行政區域的政務。
1.古代祭祀時所供之繒帛。帛的長寬皆有定制,因稱"制幣"。
1.刑具。帶棱的生革皮鞭。
1.猶言應變。
1.統轄軍隊。
2.清代稱綠營編制的地方常備軍為"制兵"。
懲處嚴加制裁|以法制裁。
1.詔令的文稿。
1.皇帝有事書之于策(竹簡)以問臣下,稱為"制策"『武帝元光元年詔賢良,各"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董仲舒﹑公孫弘等都先后對策。見《漢書.武帝紀》◇為科舉考試所采用,成為國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1.見"制敕"。
1.猶操持。
1.見"制敕"。
1.亦作"制勅"。亦作"制勑"。
2.皇帝的詔令。
1.唐宋制,謂對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命為"制除"。
1.亦作"制辭"。
2.詔書;詔書上的文詞。
3.指一定程式的公文。
4.泛指文詞。
1.見"制詞"。
1.猶服從。
1.控制土地。
1.制定;擬訂。
定出;擬訂制定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