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錢的別稱。相傳貞觀年間,岑文本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寶"進見。語畢,送之出亭,于墻下忽然不見。掘地,得古錢一枚,乃悟"上清童子"為銅名,"元寶"為錢文。見唐谷神子《博異志.岑文本》◇遂以"上清童子"為錢的別名。
1.舊指有文才的女子。因女子畫眉,故名。
1.謂取媚權貴,夤緣仕進。
1.掃蕩剪除。
1.《漢書.酷吏傳.嚴延年》"我不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東歸,埽除墓地耳。"顏師古注"言待其喪至也。"后以"埽墓"為等待禍發之典。
2.于墳上培土,清除荒草,并進行祭奠。
1.《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魏勃少時家貧,欲見齊相曹參,而無以自通,因每晨早起,潛為齊相舍人清掃門外,遂因舍人得見曹參。曹薦為悼惠王內史◇以"埽史"為夤緣仕進之典。
1.彗星。通稱掃帚星。
1.謂掃蕩其巢穴,犁平其庭院。比喻摧毀敵方。
1.掃蕩夷滅。
1.瘡名。性病的一種。
1.指馬﹑牛等蹄的凹部所患奇癢難忍的濕疹。
1.見"瘙癢"。
1.僅有瘙癢感覺而無原發性病變的皮膚病﹐有全身性和局部性兩種。其特點為不同程度的陣發性瘙癢﹐嚴重時往往影響睡眠。若能堅持避免搔抓﹐用肥皂洗以及禁酒和忌辛辣食物﹐本病可自愈。參見"瘙癢"。。
1.榠樝的別名。
1.方言。猶言損傷面子。
1.即五色筆。
1.臉色改變。表示驚惶不安。
1.依種類分別。
1.驟然變色。發怒貌。
1.物體通過透鏡所成的像的邊緣往往帶有顏色,這種現象叫"色差"。這是由于玻璃對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所致。
2.色澤上的差異。
1.宋元教坊司管理樂工的屬官。
1.佛教語。"六塵"之一。即眼根(視覺)所觸及的塵境。
1.因姿色而得寵。
1.神態和言詞。
1.好色犯奸的膽量。
1.指畫面上表現思想﹑感情所使用的色彩和色彩的濃淡。
2.顏色;神色。
1.臉色改變。
1.種類﹑數量。
1.神彩飛揚。得意貌。
2.光彩照射。
1.同"眉飛色舞"。
2.形容喜悅和得意的神態。
1.即色衣。
1.歌妓匯集的地方。
1.詈詞。稱好女色的人。
1.病人的氣色和所反映的癥狀。
1.沉迷于女色。
1.謂怒氣消釋,臉色轉向平和。
1.變色驚呼。謂事理不相當。
1.佛教語。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無色界之下。有精美的物質而無男女貪欲。
1.即色界。
1.神情頹喪。
1.《孟子.告子下》"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于千里之外。"謂心里不接受并表現在詞色上◇以"色拒"指公然拒絕。
1.佛教語。"色"與"空"的并稱。謂物質的形相及其虛幻的本性。
2.佛教語。"色即是空"的略語。謂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生,虛幻不實。
1.種類;類別。
1.皮膚的紋理。
2.指物體的顏色與紋理。
1.猶氣力;精力。
1.同"色厲內荏"。
1.俗稱貪色之人。
1.種類名目。
2.人品;身份。
3.即榜花。科舉時代廷試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作色而視。
5.角色行當。 6.元代稱欽察﹑回回﹑唐兀﹑斡羅思等外族諸姓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優于漢人。
1.臉紅;羞愧。
1.面露膽怯之色。
1.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