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山貲"。
2.過隱居生活所需的費用。
1.唐代婦女發髻的一種樣式。
1.押送。
1.關押;拘禁。
1.囚禁。
2.指被囚禁的時期。
3.受束縛。
4.比喻受束縛的人。
5.囚俘,俘虜。
1.監獄,囚禁犯人的處所。
1.漢鄒陽為梁王門客,遭讒被囚。事見《漢書.鄒陽傳》◇以"囚梁"泛指被監禁。
1.舊時拘禁或解送犯人用的木籠。
1.罪犯與俘虜。
2.指俘虜。
1.拘系;關禁。
散文。陸蠡作。1940年發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現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屋里。常春藤盡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卻固執地向窗外迎著陽光生長。作者去上海前,又將常春藤的柔條移回原來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含蓄委婉。
1.謂自行拘囚以待處置,表示請罪。
1.見"囚攮的"。
1.亦作"囚囊的"。
2.詈詞。
1.傳說中的怪獸。舊時多刻于胡琴頭上。
1.囚禁奴役。
2.囚犯和奴隸。
3.借以罵人。
1.囚犯。
2.受罪的人。
1.謂牽制困擾。
2.囚禁殺戮。
1.唐柳宗元作《囚山賦》,有句云"圣日以理兮,賢日以進,誰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孫汝聽注"永貞元年,公謫居永州。元和九年,有此賦。"王儔補注引晁補之曰"《語》云'仁者樂山。'自昔達人,有以朝市為樊籠者矣,未聞以山林為樊籠也。宗元謫南海久,厭山不可得而出,懷朝市不可得而復,丘壑草木之可愛者,皆陷阱也,故賦《囚山》。"后多以賦"囚山"指抒發對投閑置散生活的感慨。
1.頭發蓬亂,形同囚犯。
2.指不束發。
1.語本《漢書.王莽傳上》"亂首垢面"與宋蘇洵《辨奸論》"囚首喪面"。形容人久不梳洗,以致頭發蓬亂,臉上骯臟,好象囚犯一樣。
1.頭不梳如囚犯,臉不洗如居喪。
1.亦作"囚鏁"。
2.禁錮。
1.見"囚鎖"。
1.囚犯。
1.拘禁;拘押。
2.指囚犯。
1.露發赤腳著械而飲酒。
1.囚禁。
2.俘獲;擒獲。
1.拘禁。
1.象對待囚犯一樣地加以處置。
1.猶囚禁。
哺乳綱,犰狳科。身體分前、中、后三段,前后段有整塊骨質鱗片,中段的鱗片與肌肉相連,能伸縮。頭頂、尾巴和腿上也有鱗片。穴居洞中,夜間活動,主要吃昆蟲。產于南美洲、中美和美國南部。
1.稷黍。
1.猶乞憐。
1.《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趙岐注"艾可以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為喻。"后因以"求艾"泛指尋求治病之藥。
1.求得喜愛。
2.指追求異性之愛。
1.搜求選取。
1.求和。
2.希求成功。
1.請求委派別人接替自己的職務。
2.死鬼找替身。舊時迷信以為屈死鬼如要投胎再轉人世,必須誘惑一人枉死以替代自己。
1.謂報曉。
1.古代亭長手下掌逐捕盜賊的亭卒。
1.尋找道路。
2.追求得道。
3.求助于道術。
1.尋覓探訪。
1.求神賜福。
1.亦作"求匄"。
2.乞求;乞討。
1.見"求丐"。
1.謂央求別人幫助或寬恕自己。
1.謂懸賞緝捕。
1.謂尋求志同道合者。
2.猶求歡。
1.戰敗或處境不利的一方,向對方請求停止作戰,恢復和平。
2.打球或下棋等競賽的一方估計不能取勝,設法造成平局。
1.猶募化。指和尚﹑道士等求人施舍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