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諸侯夫人之宮。
2.指后妃之宮。
3.謂天子﹑太后﹑皇后。
4.謂明堂﹑辟雍﹑靈臺。
5.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 6.道教謂雙目為絳宮﹑兩耳為玉堂宮,鼻口為明堂宮∠稱"三宮"。 7.道教指西玄山清靈宮﹑葛衍山紫陽宮﹑郁絕根山極真宮。
1.《穆天子傳》卷六"天子乃為之臺,是曰重璧之臺。"郭璞注"言臺狀如壘璧。"后用"璧臺"形容華美的高臺。
1.辟雍與明堂的并稱。辟雍,太學,環之以水,形似璧。明堂,宣明政教的廳堂。
1.指日月星辰。緯,指行星。比喻官職。
〈書〉敬辭,退還原物,并且表示感謝(多用于辭謝贈品)。
1.玉璧與琰圭。
1.日月的儀則。喻帝王的威儀。
1.光陰。因光陰貴逾金玉,故稱。
1.美玉。
1.亦作"璧廱"。
2.即辟雍。古代天子所設立的太學。
1.見"璧雍"。
1.硯名。
1.古代鐘鼓橫架上的裝飾物。
1.上等美玉。
2.喻人的品格高潔。
1.泛指玉璧。
1.即璧池。
1.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持和氏璧入秦,不辱使命,終將璧完好地歸還趙國◇因謂原物歸還其主為"璧趙"。
1.形容文章的語言精采美妙。
1.見"鄨令"。
1.亦作"鄨靈"。
2.傳說中的蜀王開明。
1.食品名。原指抓飯,后亦指餅類。
2.猶逼邏。張羅安排。
1.舊時端午節風俗之一。謂用五色絲纏紙帛折成菱角方片,然后按一定方位(青﹑赤﹑白﹑黑為四方,黃居中央)綴于胸前,以示婦人養蠶之功。
1.折疊布幅以為裳。穿著長大的裳,形容無為而治的樣子。相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見《易.系辭下》。
1.亦作"襞績"。
2.衣服上的褶裥。
3.比喻皺紋。
4.重疊;堆積。
5.重復;堆砌。
1.見"襞積"。
1.亦作"襞箋"。
2.折紙作書。語出《南史.陳紀下.后主》"﹝后主﹞常使張貴妃﹑孔貴人等八人夾坐,江總﹑孔范等十人預宴,號曰'狎客'。先令八婦人襞采箋,制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
1.猶織錦。相傳竇滔仕前秦符堅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妻蘇若蘭思之,在家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事見《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遂用為典故。
1.見"襞積"。
1.猶收拾。
1.操紙染翰,謂作書繪畫。
1.衣服上的褶裥。
2.比喻皺紋。
1.《詩.檜風.素冠》"庶見素韠兮。"朱熹集傳"韠,蔽膝也,以韋為之。冕服謂之韨,其余曰韠。"后因以"韠冕"借指官員朝覲的衣飾。
1.鳥名。
2.神名。水澤神。
1.古禮服鷩冕與毳冕的并稱。
1.鷩衣。唐代二品官的禮服。因用為二品官的代稱。
1.古禮服。鷩衣而加冕,為周天子與諸侯的命服。北周宗周禮,復行鷩衣鷩冕。唐代為二品之服。宋代諸臣祭服有鷩冕。宋以后漸廢。
1.鷩雉。
1.鷩雉。
1.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饗射所用之服。亦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為畫飾,故稱。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獻繭時亦服此衣,唐代為二品官服,宋以后廢。
1.鳥名。錦雞﹐似山雞而小,冠羽優美。
1.帝王的恩澤。
1.金文用語〈御。
1.觸犯。
1.亦作"干儛"。
2.古代的一種武舞。舞者執干。周代為六"小舞"之一。
1.使物干燥。
2.干制的食物。
1.地名。春秋時屬楚。在今安徽省亳縣東南。
2.見"干溪臺"。
用汽油或其他溶劑去掉衣服上的污垢(區別于用水洗)。
牽涉到責任或能引起糾紛的關系~重大。
1.謂無廟祫祭。祫祭,集合遠近祖先神主于太廟合祭,原于天子諸侯喪事完畢時舉行。干祫是祫祭的一種特例。
1.干貨和鮮貨。
交通線、電線、輸送管(水管、輸油管之類)等的主要路線(跟‘支線 ’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