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敬順。
1.亦作"倒縣"。
2.指人頭腳倒置地或物上下倒置地懸掛著。
3.指把人或物倒掛起來。
4.亦以人之倒掛比喻處境極其困苦或危急,以家庭用具之倒掛比喻極其貧困。
5.鳥名‘號蟲的別稱。也叫鹖旦。
1.作舊體詩詞時為了押韻的需要而將組成復音詞的兩個字顛倒使用,稱為倒押韻。如唐韓愈《答張徹詩》"碧流滴瓏玲"﹑《孟生詩》"應對多差參",即因押韻而倒用"玲瓏"為"瓏玲"﹑"參差"為"差參"。
1.指吃東西咀嚼時牙齒感到不舒服。
1.反話,假話。
1.向后倒跌。偃,仰倒。
1.掉換查驗。
1.方言。仰面向后跌倒。
1.氣塞咽喉。形容因受頂撞﹑受窘﹑生氣,而一時無從應付的樣子。
1.亦作"倒拽"。
2.倒拖;倒拉。
1.玩具名。又稱步步登﹑不不登﹑撲撲噔﹑響葫蘆。用口吹吸能發出聲響。
1.天花患者瘡毒外發時身上臉上長的皰疹。
1.《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孔穎達疏"群臣當以失晩,復恐后期,故于東方未明之時,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顛倒著衣裳而朝君。"后因以"倒衣"謂忙于公務。
2.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用以形容熱情迎客。
1.顛倒因果關系,把原因說成結果。
1.亦作"倒景"。
2.指天上最高處,日月之光反由下上照,而于其處下視日月,其影皆倒,故稱天上最高的地方為"倒影"。
3.夕陽返照。
4.泛指日光。
5.物體倒映于水中。 6.水中倒立的影子。
1.指物象倒過來映現在水中。
1.《舊唐書.段秀實傳》"及韓昮追駕,秀實以為宗社之危,期于頃刻,乃使人走諭靈岳,竊令言印。不遂,乃倒用司農印印符以追兵。昮至駱驛得符,軍人亦莫辯其印文,惶遽而回。"后以"倒用司農印"比喻在非常情況下善于應變。
1.見"倒字"。
1.謂顛倒句子中詞語的順序,以加強語意。
2.古書中反其意而用的詞語。
1.方言。謂做月工。
1.嘲笑戲弄。
1.譏笑戲弄。
1.謂譏笑和嫌疑。
1.譏笑。
1.欺侮淆惑。嗤,通"蚩"。
1.嗤笑驚訝。
1.丑美。嗤,通"媸"。
1.譏笑指摘。
1.用鼻子吭氣,表示看不起。
1.癡呆,愚笨。嗤,通"蚩"。
①美丑不辨媸妍。②好壞;賢愚不分媸妍。③高下一爭媸妍而后罷。
1.謂執筆為文﹐鋪陳翰藻。
1.分布﹐鋪陳。
1.見"摛辭"。
1.亦作"摛詞"。
2.鋪陳文辭。
1.放射光芒。
1.猶摛藻。
1.猶摛筆。
1.猶摛藻。
1.鋪陳錦繡。
1.鋪陳文采。
1.鋪陳艷麗的文辭。
1.鋪張﹐鋪陳。
1.鋪陳辭藻。意謂施展文才。
1.猶摛藻。
1.入迷的愛。
1.亦作"癡笨"。
2.遲鈍﹐不靈活。
1.指為人剛直而呆板。
2.多情善感達到癡心的程度。
1.鴟的別名。
1.亦作"癡長"。
2.謙辭。說自己比對方大若干歲。
3.謙辭。說自己虛度了若干歲。
4.謙辭。說自己徒然增加了年歲。
1.古時一種搬運巨石大木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