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1.清末民初時指自歐美傳來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現不常用。
1.發聲;呼聲。
1.猶言聲譽榮耀。
1.聲威教化。
2.語音學名詞。即清音的濁音化。語音中的清音﹐有時受鄰近元音或濁音的影響而變為濁音。如普通話"好的"hǎode快讀時"的"的聲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變為濁音[d]。
1.亦作"聲跡"。
2.聲望與事跡。
3.猶言音訊行蹤。
4.指用錄音機或語音學儀器記錄下來的聲音。
1.聲譽功績。
1.亦作"聲妓"。舊時宮廷及貴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2.亦作"聲技"。指歌舞等技藝。
1.見"聲兒"。
1.見"聲伎"。
1.見"聲伎"。
1.唐宋時稱工于詞曲者。
1.名譽身價。
1.見"聲價十倍"。
1.謂聲譽地位成倍增加﹐迅速提高。
1.謂聲望﹑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
1.聲聞相通。
1.聲威教化。
1.音聲節奏。
2.聲勢氣概。
1.見"聲韻"。
1.咳嗽或所發的聲音。
1.口音﹐方音。
2.猶口氣。
3.指詩歌或歌曲的音韻格調。
4.猶風言風語。
5.指言語。 6.指(說話的)聲音。
1.講話﹑呼喊﹑喧鬧或物體振動的聲音。
2.借指社會上的某種論調或呼聲。
3.聲波的舊稱。
1.音樂。
2.今指歌唱。可以有音樂伴奏﹐亦可無音樂伴奏﹐皆以歌喉為主﹐與器樂不同。
1.邊訴說邊哭泣。
1.見"聲淚俱下"。
1.邊訴說邊流淚。形容極其悲慟或激動。
1.猶名利。
1.爭名逐利的場所。
1.謂熱中于名利者。
1.見"聲烈"。
1.聲美。
2.亦作"聲列"。顯赫的名望。
1.聲勢威靈。
1.五聲六律。指音樂。
2.指語言文字的聲韻格律。
1.猶威略。
1.猶輿論。
1.聲音與容貌。
2.特指文學作品中的事物形象和描繪技巧。
3.特指人說話的聲音和臉色。
1.兩片聲帶當中的開口。聲帶靜止不發音時呈v字形。
1.名聲。
2.聲教和名教。
1.名聲顯赫。
1.名聲顯赫。指人在社會上流傳的評價極高。
1.見"聲名狼藉"。
聲名名聲。指名聲非常壞這人貪污腐化,早已聲名狼藉了。
1.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1.有名望的人。
1.見"聲明文物"。
1.名聲顯赫。
國家、政府、政黨、團體或其領導人為表明其對某重大問題的主張和觀點而公開發表的文件。由兩個以上國家、政府、政黨、團體或領導人共同發表的可稱為聯合聲明”或共同聲明”。有些聲明具有條約性質。
1.語本《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后以"聲明文物"謂聲教文明與典章制度。
一個漢字音節起頭的輔音叫聲母,其余的音叫韻母。如術”(shù)的sh是聲母,u是韻母。只有小部分字的音節以元音起頭,即直接以韻母起頭,它的聲母叫零聲母”。如愛”(ài)就是零聲母字。
1.[英sonar]利用超聲波在水中的傳播和反射來進行導航和測距的技術或設備。軍事上用于偵察﹐也用于測量海深和發現魚群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