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文仿效古人的風格形式。如漢揚雄擬《易》作《太玄》﹐擬《論語》作《法言》﹐以及《文選》中的"雜擬"等◇成為詩體之一。晉陸機﹑南朝宋鮑照等皆有《擬古》詩。
1.指修筑得很堅固的江河堤防。上可行人。
1.見"銅韑"。
1.《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史記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于臨洮……是歲始皇初并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稱"銅人"為"銅狄"。
1.即刁斗。
1.方言。指銅質硬幣。亦泛指金錢。
1.即銅藍。參見"銅藍"。
1.銅制的水壺。
1.銅制的碟子。為餐具之一種。
1.軍人用來保護頭部的銅質頭盔。
1.亦作"銅枓"。銅制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
2.銅制的量器。
3.指作為厭勝之器的威斗。
4.形容富足而牢固。
1.猶言銅斗兒家私。
1.猶言銅斗兒家私。
1.猶言富麗的屋宇。
1.比喻穩當可靠的巨大家財。元時慣用語。
1.猶言銅斗兒家私。
1.見"銅斗"。
1.即銅綠。有毒﹐故稱。比喻惡毒的人。
1.銅制的鳳形測風儀器。
2.銅制的鳳形飾物。
1.見"銅虎符"。
2.見"銅魚符"。
3.銅制的封門板。
4.道士所用的符契之類的法物。
1.指郡縣長官或相應的官職。
1.草木堅韌的枝梗。
1.銅鑄的溝渠。相傳吳王夫差曾在宮中鑄造銅溝。
2.借指宮苑。
古代青銅打擊樂器。由用作炊具的銅釜發展而成。流行于中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和東南亞一帶,以中國出土最多。最早的銅鼓出現于春秋時期。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僅10多厘米;重量自數十斤至數百斤不等。
1.叩擊銅鼓的大型金銀釵。
1.古代衛士所執的一種兵仗。棒端呈瓜形﹐銅制金色。
1.比喻非常牢固的關卡。
1.古代官名。掌開采銅礦。歷代均有類似設置。如秦時曾在桐廬縣置官采銅。西漢也曾在丹陽郡置官采銅﹐主管有長及丞。
1.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的音樂。
電銅管樂器和部分打擊樂器組成的樂隊。有別于兼有木管樂器的管樂隊。樂器組合不固定,樂隊編制也常有變化,但一般有短號、薩克斯號、長號和大號。
1.銅制的匣子。
1.銅鑄般堅固的城郭。
2.銅錢的邊郭﹐因以指錢幣。
1.大渡河的俗稱。
1.銅制的呈荷葉狀的燭臺。
2.古代銅制的計時儀器上的荷葉狀容器。
1.古代銅制壺形的計時器。
1.古代的一種計時方法。用銅壺盛水﹐滴漏以計時刻。
1.宋時成都銅壺閣附近門名。
1.見"銅虎符"。
1.漢代發兵所用的銅制虎形兵符◇亦借指官印。
1.制造銅器的家庭作坊。
1.亦作"銅華"。銅銹﹔銅綠。
2.銅屑。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一.赤銅》。
1.見"銅花"。
1.亦作"銅閕"。銅制的門環。
2.借指門。
3.宋代三品官員祭服上的一種銅制環飾。
1.吹奏樂器中的銅制簧片。亦借指這種樂器。
1.見"銅渾儀"。
1.即渾天儀。
1.建筑物或器物上各種銅制的物件。
2.制造和修理銅制物件的工作。
1.銅制的印刷活字。公元1403年﹐朝鮮已開始大量鑄造銅活字印書。制法先用黃楊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銅液成字。中國明代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年)﹐在無錫﹑常州﹑蘇州﹑南京一帶曾廣泛應用銅活字印書。清雍正四年(1726年)﹐武英殿曾用銅活字印行《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亦省稱"銅字"。
1.銅制的印記。
1.銅制的鎧甲。
1.制造和修理銅器的手工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