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水老鼠花"。
2.舊時船上小偷的外號。
1.供牲畜通行的道路。
1.蘇武牧羊的典故『蘇武出使匈奴,單于脅迫他投降,蘇武不屈服◇來把他流放到"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歸"。羝根本不會產乳,以此來斷絕他回漢的希望。蘇武在匈奴堅持了十九年,"及歸,須發皆白"。見《漢書.蘇武傳》。
1.牧童或牧民所吹的笛子。亦借指牧笛聲。
1.牧放牲畜的地方。
1.舊時官府牧場的差役。
1.牧牛,放牛。
2.見"牧犢子"。
1.古代人名。晉崔豹《古今注.音樂》"《雉朝飛》者﹐牧犢子所作也。齊處士﹐愍宣時人。年五十﹐無妻﹐求薪于野﹐見雉雄雌相隨而飛﹐意動心悲﹐乃作《朝飛》之操﹐將以自傷焉。"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雉朝飛》作"犢木子"﹐《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雉朝飛操》作"犢沐子"◇用"牧犢"為老而無妻的典故。
1.牧童。
1.把牲畜放到草地里吃草和活動。
1.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
2.牧放牲畜的人。
1.牧場長官的副職。
1.牧童﹑牧人唱的歌謠。
2.泛指田園生活。
1.為牧主雇用的放牧人;牧場工人。
1.夏桀的王宮。一說為湯的祖廟。
2.指人的腎臟。
1.牧區中以畜牧為業的家庭。
1.州牧。
2.隋唐掌牧地的官署。
1.州牧的副職。
1.舊時稱地方長官。
1.牧放馬匹。
2.古代作戰多用戰馬﹐故常以"牧馬"指駐防﹑戍邊或胡騎南侵。
3.放牧的馬。
4.引申指胡騎或征騎。
1.草名。可解毒。又地名和山名。因產此草而得名。
1.治民。
2.指治民的官。
3.牧區中以畜牧為主要職業的人。
1.對放牧者的蔑稱。
2.從事放牧的奴隸。
1.借指北方少數民族的軍隊。
利用廣大天然草原并主要采取放牧方式經營畜牧業的地區。以飼養草食性牲畜為主,是商品牲畜、役畜和種畜的生產基地。中國牧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寧夏,以及甘肅和四川西部地區。
1.成群的牲畜。
1.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
2.《周禮》官名。掌畜牧。
3.放牧牲畜的人。
4.謂治民。
1.修身。
1.《后漢書.承宮傳》"﹝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經典既明,乃歸家教授。"后用為勤學的典故。
1.傳說周武王伐紂時筑于牧野的館室。
1.州郡的長官。州官稱牧,郡官稱守。
1.見"牧豎"。
1.監督舉發。
2.管民政的地方官。
1.苜蓿的別名。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作物。
1.牧養牲畜的處所。
1.古代稱授予民眾為公家放牧的場地◇泛指牧場。
放牧牛、羊的孩童牧童遙指杏花村。
1.指州牧與諸侯王相。
1.牧人的嘯歌。
1.牲畜。
2.飼養牲畜。
短篇小說。郭沫若作。1919年發表。朝鮮李朝子爵閔崇華反對奸臣與日本簽訂合邦條約”,其繼室李氏卻勾結仆人尹石虎欲謀殺子爵,不料卻誤殺石虎之子子英。閔女佩荑為子英情人,聞訊后哀慟欲絕。是五四時期最早的一篇具有愛國反帝意識的小說。
1.指蘇武。
1.借稱世外之人。典出晉葛洪《神仙傳.黃初平》黃初平十五歲時牧羊山中,有道士帶他到金華山石室里住了四十馀年。有一天他哥哥在街上遇一道士,問之。道士說"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黃名初平,是卿弟非疑。"于是哥哥找到了弟弟,問他羊何在,他說近在山東。哥哥去看時,只看到白石頭,初平叫一聲"羊起!"石頭都變成羊,有幾萬頭。
2.指見識淺陋的人。
3.指秦末項梁所立之楚懷王孫心。因時在民間牧羊,故稱。
1.養育,撫養。
2.治理,統治。
3.放牧飼養。
1.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省淇縣南。周武王與反殷諸侯會師,大敗紂軍于此。
1.畜牧業。
1.比喻榨取掠奪。
1.牛馬。借指播遷中的君王車駕。
2.指養牛馬的人。
3.指牧地;邊境。
4.飼養牲畜。
1.牧場。
1.泛指州縣長官。州官稱牧,縣官稱宰。
1.古官名。牧官之長,主管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