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不常接觸而不熟悉;陌生好久不練字,筆都生疏了|人地生疏。②疏遠;不親密我跟他關系十分生疏,也不好多問|得人憐處且生疏。
1.充滿。
2.實足。
1.方言。猶緊緊。
1.象聲詞。鼓翅起飛聲。
2.象聲詞。槍響聲。
3.充滿。
1.拊手貌。
1.充滿;充斥。
1.用攝影機﹑錄像機把人﹑物的形象攝下來。
1.宋代擢補下級基層武官,先要比試弓馬,稱"拍試"。
1.拍著手喊痛快。多用來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1.拍手鼓掌。極言興奮﹑激動。
1.形容浪濤洶涌沖擊,氣勢浩大。
1.方言。謂相戀男女相挽或相隨而行。
1.乘人之危,施以要脅。
1.輕拍愛憐。
1.謂負責,擔保。
1.唐代《霓裳舞曲》中段始有拍,稱拍序。
1.方言。演出。
1.物理學名詞。指人耳所感覺到的由兩個振動頻率相近的聲波所合成的強弱相間的聲音。
1.伸展肢體拍打。
2.古代武術雜技的一種。
1.鼓掌,拍手。
2.兩人各出一手相拍。表示謹守諾言。
1.攝影,照相。
1.紙的一邊抹膠粘住,便于一頁一頁撕下來的本子。拍,借用英語pad的音。
1.極言憤怒或發怒。
1.音樂中劃分小節時值的單位。用以表現樂曲的節奏和強弱。
2.用以拍物的器具。
1.實足。
1.方言。扯淡。
1.俳優的頭目。
1.俳優倡伎。
2.雜戲樂舞。
1.戲謔調笑。
1.俳優。亦指俳優之子。
1.駢體賦,為六朝時通行的一種賦體,講究駢偶聲律,字句工巧,實際上是押韻的駢體文,如鮑照《蕪城賦》﹑江淹《別賦》等。
1.古代散樂的一種,又名侏儒導,由舞人邊舞邊歌。古辭共八曲,前一篇二十二句,今僅存《南齊書.樂志》所錄的部分摘句。參閱《樂府詩集.舞曲歌辭.散樂》。
1.詼諧;戲謔。
1.徘徊。
1.徘徊。
1.對偶駢儷。
1.對偶駢儷。
1.指詩文浮薄纖巧。
1.戲笑嘲謔的言辭。
1.駢體文。
2.即俳諧體。
1.即俳諧文。
1.雜戲歌舞。
1.謔笑嬉戲。
1.戲笑。
1.舊時詩文中內容詼諧的游戲之作稱俳諧體。
1.內容詼諧﹑用以諷喻嘲謔的文字。《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誹諧文》多種。
1.詼諧戲謔。
古代演雜耍滑稽戲的藝人相聲的歷史,要從古時候的俳優講起。
1.戲笑嘲謔的言辭。
2.講究對偶的駢體文字。
來回地走他一個人在小路上徘徊了很久。
1.玫瑰花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