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感悟。
1.停歇;停留。
1.掩襲。乘人不備而突然襲擊。
1.羈留。
2.拘禁,關押。
1.淵博周密。
1.盤桓;逗留。
1.留宿,過夜。
1.謂消磨時日。
1.遲怠。
1.心滿意足。
1.見"淹恤"。
1.滿旬,經過十天。
1.寬宏儒雅。
2.猶高雅。
3.猶淵博。
1.氣息微弱,瀕于死亡。
2.引申為將盡之意。
3.昏昏沉沉;委靡不振。
4.昏暗貌。
5.水流貌。 6.水果或植物因失去所含的水分而干癟。
1.沒精打采貌。
1.郁郁不振貌。
1.在水中忽隱忽現的樣子。
1.形容呼吸微弱,瀕于死亡。
1.長久。
2.拖延。
3.指疾病纏綿。
1.猶伊優。阿諛逢迎貌。
1.拖延;久延。
1.埋沒壓抑。
1.遷延,延誤。
1.謂長期游歷在外。
1.蓄積。
1.久拖不辦的案件。
1.深遠。
1.滿月;延及一月。
1.雅正允當。
1.猶積蓄。
1.腌舎,骯臟。
1.猶流連。
1.深厚方正。
1.謂受挫折,不順利。
1.春秋魯國里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古文《禮經》所出之處。
2.借指儒家學術中心。
3.深廣中正。
1.居留;停留。
1.浸泡,淹浸。
2.引申為濡染。
1.因受阻遏而停留。
1.亦作"焉耳"。
2.于是,而已。
1.見"焉爾"。
1.十干紀年法,太歲在甲之名。
1.亦作"焉乃"。
2.連詞。于是。
1.古西域國名。又作烏耆﹑烏纏﹑阿耆尼。國都在員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居民務農﹑捕魚﹑畜牧。有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初屬匈奴,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屬漢西域都護府。西漢末又屬匈奴。東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破匈奴,又內屬。唐初附西突厥。
1.古代寺院遺址。位于新疆庫爾勒與焉耆之間,地名七格星。"明屋"是維吾爾語"千佛"之意。遺址規能大,分南北兩個大寺,在北大寺西北還有十個石窟。寺院創建于兩晉,現存遺址是唐至元代的建筑物。出土的壁畫﹑塑像殘塊和建筑裝飾等,都是研究當時佛教美術的重要資料。
1.草名。
1.即閼氏。匈奴對王后的稱呼。
1."焉""烏"二字形似,因泛指字形相似而易混淆的漢字。
1.山名。一稱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省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山勢險要,歷代駐兵防守『將霍去病曾越此山大破匈奴。
2.一種紅色的顏料,多用以涂臉頰或嘴唇。也寫作"胭脂"。
1.宦官。
明代閹宦及依附閹宦的官僚結成的集團。英宗時宦官王振、憲宗時宦官汪直都有黨羽。武宗時宦官劉瑾、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權勢更大,左右朝政,為非作歹。思宗即位,殺魏忠賢,清除黨羽,定為逆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