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夏﹑商﹑周三代之君。(1)夏禹﹑商湯﹑周武王。《谷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范寧注"三王,謂夏﹑殷﹑周也。夏后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會。"(2)夏禹﹑商湯﹑周文王?!睹献樱孀酉隆?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岐注"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是也。"(3)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妒印肪硐?湯復于湯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羈于王門;越王棲于會稽,秦穆公敗于崤塞,齊桓公遇賊,晉文公出走,故三王資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2.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3.王姓三名人之合稱。(1)漢之王奉光﹑王商﹑王鳳。《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宣﹑元﹑成﹑哀外戚興者,許﹑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將。"顏師古注"三王,謂邛成侯及商﹑鳳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2)漢之王尊﹑王章﹑王駿。《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后有三王。'"晉潘岳《西征賦》"趙張三王之尹京,定國釋之之聽理。"(3)唐之王珣﹑王玙﹑王瑨?!缎绿茣醌憘鳌?﹝王方翼﹞子珣,字伯玉,與兄玙﹑弟瑨以文學稱,時號'三王'。"
4.(4)唐之王勃﹑王緒﹑王仲舒。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清錢謙益《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采風詞翰繼三王。"清趙翼《陔馀叢考.四三王》"唐滕王閣有三王﹑則王勃作序,王緒作賦,王仲舒作修閣記也。"
1.謂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
1.培養(yǎng),造就。
2.指耕作﹑養(yǎng)護。
1.寄居;借宿。
1.猶言上當。
1.謂發(fā)生瓜葛﹑聯(lián)系。
1.指作坊,工場。
1.《禮記.哀公問》"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鄭玄注"君之行雖過,民猶以為法。"本謂統(tǒng)治者的言行為百姓所效法◇指做榜樣。
1.亦作"作玩"。
2.游戲。
3.開玩笑。
1.謂造反。
2.搶劫;剽竊;偷東西。
1.《聯(lián)燈會要.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后因以"作賊心虛"謂做壞事怕人知道而內心疑懼不安。
1.裝模作樣。
1.手工操作的用具。
1.謂生瘴癘之氣。
1.成為圣哲。
1.創(chuàng)始之人。
2.稱在藝業(yè)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3.指從事文章撰述或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
4.《論語.憲問》"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邢昺疏"此章言自古隱逸賢者之行也……作,為也,言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稱隱逸之士。
1.認真,當真的。
1.排成陣勢。亦形容均勻密布。
1.鎮(zhèn)守一方。
1.做見證。
1.謂以直道立身行事。
1.猶作息,起居。
2.指言談舉止。
1.行動﹑靜止﹑說話和沉默。多泛指人的行為言談。
1.創(chuàng)立制度。
1.謂使天下太平。
2.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
1.設置,建立。
1.盡忠。
1.制作木主﹑神位。
2.做主人。
3.對某件事作出決定并負全責。
1.做主,主持其事。
1.入贅,指男子就婚于女家。
1.準許,允許。
2.作數(shù);算數(shù)。表示確認。
3.猶言保準﹑一定。
1.方言。陷害人的圈套。
1.作踐;欺凌。
1.形容光芒四射。
2.形容聲勢逼人。
1.當作,算作。
1.古代有大事,用火灼龜甲,視其裂紋,以卜吉兇,稱"作j"。
1.舊時北京﹑天津等地曲藝演員在集市﹑街頭演出,如說唱了許久仍無人坐下觀賞,以至毫無收入,稱為"坐白"。
1.跪拜。
1.清代常朝之日,群臣各就班列侍朝,謂之"坐班"。
2.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在固定的地點(指辦公室等)工作。
1.坐牢。
1.夏令臀部皮膚所生的一種瘡瘍。初起小顆粒,后則蔓延成片。
1.清制,非常設機構中負責日常事務的稱為坐辦,略次于總辦和會辦。
1.見"坐以待斃"。
1.下肢麻痹癥。
1.指臀部與股部的肌肉。
能確定平面上或空間中一點位置的有次序的一個或一組數(shù)。例如,要確定輪船在海洋中的位置,就用經度和緯度兩個數(shù),這兩個數(shù)共同組成這個輪船所在位置的坐標。
同一點在兩個不同的坐標系中的兩種坐標之間的變換。如直角坐標之間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直角坐標與極坐標之間的變換等。
幾何對象(如點、直線、平面等)的集合與有序數(shù)組集合之間建立的一套對應法則。與點對應的有序數(shù)組稱為該點的坐標。常用的坐標系有直線坐標系、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極坐標系、空間直角坐標系、球面坐標系、柱面坐標系等。
1.形容非常焦急不安。
1.不坐在屋檐下,恐瓦墮傷身。形容自愛﹑謹慎。
1.見"坐不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