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錫。錫色青灰﹐故稱。
1.謂在船上干活謀生。
2.行船。
1.奔走;奔忙。
1.奔走,奔忙。
1.指個人外出往來各地販賣貨物牟取利潤。
1.跑路;走路。
2.跑腿打雜差。
3.運動場中賽跑等用的路;速度滑冰﹑賽車等比賽用的路。
4.供飛機起飛和降落時滑行用的路,一般是用混凝土鋪成的。
1.方言。戰爭時期,聽到敵人行動消息,事先躲到野外去。
1.由于絕緣部分損壞,電流逸出電線或電器的外部。也說漏電。
1.走調。指唱戲﹑唱歌﹑演奏樂器不合調子。
2.指語音不合聲調標準。
1.行動;動彈。
2.快速地走動著。
1.瀉肚子。
1.動腳向前奔走。
2.跑得正來勁兒。
1.舊時指為躲避兵亂或匪患而逃往別處。
1.專門在外探聽消息。
2.漏風;漏氣。
1.方言。逃付錢鈔。
1.專門外出負責采購和推銷商品。
1.舊時的賽狗活動。
1.賽狗場。
1.舊社會里關內(多為山東一帶)無法維持生活的農民逃到關外謀生。
1.謂膠片﹑感光紙等感光材料因封閉不嚴而感光。
1.江湖上切口。謂奔走四方。
2.出海,下海。
1.一種民間舞蹈,扮演女子的人站在用竹片等和布扎成的無底船中間,船舷系在身上。另一人扮演艄公,手持木槳,作劃船狀。兩人合舞,或邊舞邊唱,如船飄浮在水面之上。也叫采蓮船。
1.舊時指說合生意。
1.走運;享有盛譽。
1.舊指為躲避西方侵略軍的殺戮而逃往別處。
1.猶逃荒。
1.方言。開春采茶摘第一批新芽。
1.指以賣藝﹑行醫﹑算卦﹑相面等為職業,來往各地謀生。
1.謂從事通信聯絡工作。
1.擔任跑外工作。亦指擔任跑外工作的人。
2.謂上街買東西。
1.方言。猶趕集。
1.見"跑馬賣解"。
1.聽到空襲警報而迅速躲避。
1.謂縱然一時躲掉,但由于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后還是無法脫身。
1.見"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1.溜冰,滑冰。
1.滑冰鞋。
也稱龍套”、文堂”。戲曲腳色行當。扮演劇中夫役、隨從等人員。這類腳色常按劇情需要在舞臺上跑動,故稱。現跑龍套”一詞常用來比喻在他人手下做無關緊要的事。
1.指舊時洋行中,某些職員在洋人老板和所雇職工之間做上通下達的工作。亦指跑樓的人。
1.跟隨轎子的侍兒。
1.動身。
2.奔走。
3.猶跑街。
4.走路。
1.陜北一種民間傳統舞蹈。少女身系布制驢子,表演騎驢串親的舞蹈動作。
1.騎著馬奔跑。
2.雜技的一種。雜技藝人在奔跑的馬上表演種種技藝。
3.賽馬。
4.用于比賽的馬。
1.賽馬場。
1.走馬燈。一種供玩賞的燈。用紙片剪成人馬的形狀,粘在燈殼里的紙輪上,由火焰推動空氣,使紙剪的人物轉動。
1.語本唐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后用"跑馬觀花"比喻大略地觀看一下。
1.見"跑馬賣解"。
1.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樓屋。
1.舊時指在奔跑的馬上獻藝。以此賺錢謀生。
1.猶言跑馬占圈。有勢力的富人亦用此法強占農民土地。
1.清代滿族統治階級用強制手段掠奪土地的一種方式。清朝的王爺貴族,騎著馬在荒原上奔跑,跑過的地方便由皇帝賞賜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