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槍打死。
1.謂勝負(fù)不分﹐打成平局。
1.三十斤銅。
1.銅三十斤﹐箭一束。古代獄訟雙方致官之物。金者取其堅﹐矢者取其直。及斷﹐勝者官司還其金﹑矢﹑敗者則沒入。語本《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于朝﹐然后聽之。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聽之。"孫詒讓正義﹕"故《易.噬嗑》為獄訟之象﹐其九四爻辭云'得金矢'﹐又六五云'得黃金'﹐即謂訟得直而歸其鈞金束矢也。"
1.對豪門貴族的家眷或他人的親屬的尊稱。
1.對尊長閱覽的敬稱。
1.見"鈞天廣樂"。
1.謂待以平等之禮。
1.對上級命令的敬稱。
1.猶重用。
1.對長官令牌的敬稱。
1.對長官批示的敬稱。
1.均等﹐相等。
1.樂調(diào)和諧的玉磬。
1.見"鈞天曲"。
1.猶大權(quán)。
1.見"鈞容直"。
1.即鈞容直。
1.宋時從禁軍中鹽組成的儀仗樂隊。它們以騎吹形式在"御駕"出行時演奏教坊樂。
1.同時發(fā)出響聲。
1.鈞和石。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2.比喻數(shù)量多或分量重。
1.相等﹐相當(dāng)。適﹐通"敵"。
1.指國事重任。
1.毛色純一的駟馬。
1.古臺名。亦名夏臺。在今河南省禹縣南。
2.泛指帝王游樂的臺觀。
1.金制的酒杯﹔精美珍貴的酒杯。
1.謂不說話。一說謂口唫舌敝。
1.亦作"金蚮"。
2.金制的蛇。
3.蛇類之一種。體色金黃﹐故稱。
4.比喻雷電之光。
1.裝金的佛像。
1.西方之神﹔秋之神。
1.指鉦聲。
2.指鐘聲。
3.指金石聲。
4.對人聲音的美稱。
5.恭敬的聲音。 6.比喻美好的聲譽(yù)。 7.指聲譽(yù)傳播。
1.見"金聲玉色"。
1.喻文章氣韻優(yōu)美。語出漢班固《東都賦》﹕"玉潤而金聲。"
1.比喻人的堅貞品格和操守。
1.謂以鐘發(fā)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語出《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
2.比喻聲名昭著遠(yuǎn)揚(yáng)。
3.比喻音韻響亮﹑和諧。
1.謂擲地作金石之聲。形容語言文字鏗鏘有力。
1.祥瑞之物。一種形狀似花的天然金首飾。古代以為天下太平時則出現(xiàn)于世。
2.一種金箔剪的彩花。
1.黃金或其他金屬制的繩索。(1)用以編連策書。《后漢書.方術(shù)傳序》"然神經(jīng)怪牒,玉策金繩,關(guān)扃于明靈之府,封縢于瑤壇之上者,靡得而窺也。"《南齊書.高帝紀(jì)上》"披金繩而握天鏡,開玉匣而總地維。"唐楊炯《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繩。"《舊唐書.禮儀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繩連編玉簡為之。"(2)用于一般拴束。唐韓愈《石鼓歌》"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2.佛經(jīng)謂離垢國用以分別界限的金制繩索。
3.借指地平線。
1.指釋迦牟尼。
明末清初文學(xué)批評家。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一說本姓張,吳縣(治今江蘇蘇州)人。入清后因哭廟案”被殺∶評點(diǎn)古書,稱《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為六才子書”,并評點(diǎn)后兩種。曾在批改《水滸》時將其刪為七十回本。
①〈書〉金屬和石頭,比喻堅硬的東西精誠所至,~為開(意志堅決,能克服一切困難)。②金指銅器和其他金屬器物,石指石制器物等,這些東西上頭多有文字記事,所以把這類歷史資料叫做金石。
1.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jié)操等。
1.見"金石之交"。
1.見"金石之交"。
1.見"金石為開"。
1.使用鐘磬等樂器演奏的音樂。常指廟堂之樂。語出《左傳.襄公九年》﹕"武子對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jié)之﹐以先君之祧處之。'"
1.比喻非常寶貴的教導(dǎo)或勸告。
1.比喻堅貞不渝的友情。
1.謂人身體強(qiáng)壯珍貴。
1.指堅強(qiáng)不屈﹑剛正無私之人。
1.指鏗鏘有力之聲◇亦用以比喻文辭優(yōu)美動人。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