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束頸的刑具。
1.樓名。唐燕國公張說所建。
1.即寒谷。在古燕地。傳說為鄒衍吹律生黍之處。《太平御覽》卷五四引漢劉向《別錄》"《方士傳》言鄒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生黍谷。今名黍谷。"
2.借指寒冷的天氣。
1.戰(zhàn)國時,郭隗以古代君王用五百金買千里馬骨為喻,勸說燕昭王真心求賢◇以"燕骨"比喻年老的賢士。
1.指山海關。
1.宴飲的館子。
1.詞牌名。調(diào)見宋晏殊《珠玉詞》,因詞有"雙燕歸飛繞畫堂,似留戀虹梁"句,故名。雙調(diào),五十一字。前段四句,四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
2.曲牌名。南曲入正宮引。
1.猶燕趙—,邯鄲,趙國都城。舊時其地多出豪俠之士。
1.形容相貌威武。頷,下巴。
2.東漢名將班超自幼即有立功異域之志。相士說他"燕頷虎頸",有封"萬里侯"之相◇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一年,陸續(xù)平定各地貴族的變亂,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見《后漢書.班超傳》◇以"燕頷"為封侯之相。
3.指武將;勇士。
1.見"燕頷虎頭"。
1.形容相貌威武。
2.借指武將﹑勇士。
1.形容相貌威武。
1.見"燕頷虎須"。
1.有封侯之相的讀書人。亦用以稱美志在建立軍功的士人。
1.見"燕頷儒生"。
1.古代指設宴招待并饋贈禮品。
2.友好。
3.泛指宴飲聚會。
4.指夫妻恩愛。
5.指男女歡合。
1.見"燕蓋"。
1.謂棕新廈落成。
2.猶棕。
1.舊指貴人的骨相。
1.燕為夏候鳥,鴻為冬候鳥。因多以喻相距之遠,相見之難。
2.指書信。
1.用燕地出產(chǎn)的角所制作的弓。泛指良弓。語出《列子.湯問》"昌以牦懸虱于牖……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絶。"
1.燕巢。
2.閑居之室。
1.舊時皇帝賜宴時臣僚所戴的帛花。
1.聚談。
1.漢成帝皇后趙飛燕與唐玄宗貴妃楊玉環(huán)的并稱。兩人一瘦一肥,均以貌美著稱。
1.指皇帝退朝閑居時會見臣子。
2.宴飲會聚。
3.親昵相會。
1.謂親近之而加以教誨。
1.春秋時北燕之女。
2.泛指燕地美女。
3.泛指妃嬪姬妾。
1.春秋時鄭文公妾。嘗夢天使賜蘭,后生穆公,名之曰蘭。見《左傳.宣公三年》◇用以泛指姬妾。
1.宴飲聚會。
1.用以靠著休息的小桌子。
2.用于宴會,長度不一,可以錯綜排列成各種圖形的幾桌。
1.指北方美女。
1.指北宋畫家燕文季所繪的四時風景畫。
1.胡笳。泛指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樂器。
1.宴飲嘉勉。
1.燕地的車越地的轂。謂把不同的東西混在一起。
1.見"燕閑"。
1.亦作"燕翦"。
2.指燕尾。因分叉如剪刀,故稱。
3.指燕子。
4.燕子飛掠。
5.形容動作輕捷優(yōu)美。
1.見"燕剪"。
1.古代帝王退朝閑居時召見或接見臣子。
2.泛指公馀會見。
1.設宴招待或送行。唐許渾有《南海府罷南康阻淺行侶稍稍登陸而邁主人燕餞至頻暮宿東溪》詩。
1.《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眾,恐已降而后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后以"燕將書"指勸歸或勸降的書信。
1.燕地的獸角。為制弓良材。《周禮.考工記序》"燕之角﹑荊之干﹑妢胡之筩﹑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
1.謂燕子相接而飛。
2.宴會接待。
1.古代一種日常戴用的頭巾。
1.見"燕金募秀"。
1.相傳戰(zhàn)國時燕昭王筑黃金臺以接待天下賢士◇以"燕金募秀"為招納賢士之典。
1.北京市的別稱。因市區(qū)在春秋戰(zhàn)國時為燕國國都而得名。
2.山名。即山西省管涔山。
1.指古時北疆報警的烽火臺。
1.見"燕九節(jié)"。
1.舊俗以正月十九日為"燕九節(jié)"。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