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器量;度量。
1.狹長貌。
1.鳥名。
1.即鵽鳩。
1.排泄大便。
1.壞良心的事。
1.謊報。
1.亦作"訛本"。
2.指傳抄﹑翻印有訛誤的本子。
1.猶訛騙。
1.弊害﹔弊病。
1.見"避李嫌瓜"。
1.猶避難。
1.乖龍,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龍,苦于行雨而到處藏避,故俗稱"避乖龍"。
2.借指避開。
1.《史記.周本紀(jì)》"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髪,以讓季歷。"后以"避國"指太伯﹑虞仲避居吳地﹑讓國于季歷事。
1.躲避禍害。
1.御寒;免受寒冷。
2.天氣寒冷時移居溫暖之地。
1.躲避和防御。
1.躲避或遮護(hù)。
1.同"避驄馬"。
1.猶避害。
1.逃荒。
1.亦作"避回"。
2.回避;避忌。
封建時代為了維護(hù)等級制度的尊嚴(yán),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qū)懗?,叫做避諱。
1.回避詆毀而追求稱譽。
1.猶避害。
1.謂避開災(zāi)禍而接近幸福。
1.見"避禍就福"。
1.見"避跡"。
1.逃避時世。
1.違背本意而隱匿。
1.逃避稽查。
避諱(bì·hui)。
1.猶僻靜。
1.封建時代謂官吏休假離職,不受上級節(jié)制。
1.猶言逃避災(zāi)難。
1.指高的臺階。
1.亦作"避厪"。
2.特指蓼蟲喜寄生于味辛之蓼草,避開其味甘美之堇菜。
1.見"避堇"。
1.見"避坑落井"。
1.見"避坑落井"。
1.猶僻靜。
1.避離某地,不入其境。
1.避鬧取靜。
2.天主教內(nèi)的一種宗教活動。在一定時期內(nèi),避開"俗務(wù)",進(jìn)行宗教靜修,故稱?;顒臃绞揭话銥榻掏铰犐窀钢v道和個人靜思。
1.謂在宴會中因怕勸酒而避席。
1.避免罪過或過失。
2.避免禍害。
1.避開與趨就。
2.回避遷就。
3."避禍就福"之省稱。
1.謂移居以避禍害。
2.避開不居。
1.見"避君三舍"。
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杜預(yù)注"一舍,三十里。初,楚子云'若反國何以報我?'故以退三舍為報。"后以"避君三舍"﹑"避軍三舍"指退讓和回避。
1.逃避賦稅。
躲過了坑,掉進(jìn)了井里。比喻避開一害,又遇另一害。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