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漢代《詩經》學者大﹑小毛公及鄭玄的并稱。
1.裝飾華麗的船。
1.謂拘守禮法而安于習俗。
1.即文星。
1.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在今遼寧省沈陽市清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修建﹐現屬遼寧省圖書館。
1.指政治上的謀略。
1.指周文王之孫。《書.立政》"繼自今文子文孫。"孔傳"文子文孫﹐文王之子孫。"后泛用為對他人之孫的美稱。
1.織布的梭。
1.對文壇的蔑稱。
1.文學界。
2.指文人聚會之所。
1.文雅的談吐。
2.談文。謂有關文字﹑文章等方面的議論。魯迅著有《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1.文場的探子。
1.傳統戲腳色行當"龍套"的別稱。著文裝﹐于將帥升堂時站堂。
1.文武兩方面的謀略。
1.文雅有節的體態。
2.指身體。用為敬詞。
3.文章的風格或結構﹑體裁。
4.字體。
5.文娛體育的簡稱。
南宋大臣、抗元英雄。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二十歲中狀元。1275年,元軍沿江東下進逼臨安(今浙江杭州),他在家鄉贛州招募義軍奔赴臨安,任右丞相,曾出使元營談判,被扣◇脫險,回南方重組軍隊,堅持抗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他被押送往北方途中寫下不朽詩篇《過零丁洋》。次年至大都(今北京),被囚四年,備受折磨,堅持不降,終在柴市口殉難。獄中所作《正氣歌》,尤被后世傳誦。
1.謂文官武將習于安逸嬉樂﹐不以國事為意。
1.通達文學。
2.文句的通則。猶文法。
1.比喻剩下不多的才華。典出《南史.江淹傳》。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輕時就很有才華。傳說他晩年夢見晉張協對他說"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江淹把幾尺殘錦奉還﹐張大怒說"那得割截都盡。"江淹的文才從此大不如前。
北宋畫家、詩人。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永泰(今四川鹽亭東北)人。官知湖州知州,未到任卒。世稱文湖州”。擅畫墨竹,畫竹創葉面深墨、葉背淡墨之法,主張畫竹先當胸有成竹”。有湖州竹派”之稱。著有詩文集《丹淵集》。
1.科舉時代童生的別稱。即應秀才考試的士子。也稱儒童。
1.文章的系統和格局。
2.文學傳統。
3.猶文治。
1.供賞玩或擺設用的雅致器物。
1.樂府琴曲名。傳為周文王所作。
1.舊時一種用銅錢占卜的卜筮形式。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此種占卜法因六十四卦而起課﹐所以稱文王課。
1.亦作"文罔"。法網;法禁。
2.特指文化禁令。
1.見"文網"。
1.善為文的聲望。
1.指科舉考試。闈﹐試院。
1.儀仗警衛。
1.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2.謂崇尚禮文儀節。
1.猶言模凝糊。文﹐通"汶"。
1.昏暗不明貌。文﹐通"汶"。
1.漢廬江舒人。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學官﹐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者為郡縣吏﹐每出巡視﹐"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蜀郡自是文風大振﹐教化大興。見《漢書.文翁傳》◇世用為稱頌循吏的典故。
1.亦作"文毋害"。
2.謂能為文書而無疵病。一說為文吏而不刻害。
1.見"文不加點"。
1.見"文無害"。
1.文德與武功;文治與武事。
2.特指武事﹑軍事。
3.文才和武略。
4.文臣和武將﹐文武官員。
5.猶言溫猛。指文火和武火。 6.周文王與周武王。
1.封建皇朝文武百官上朝時排列的班次。
1.文武兼備的才能。
1.喻明劫暗偷。
1.用于燒煮的文火與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1.能文能武的全面之才。
1.文武兼備之士。
1.猶言文武全才。
1.古代宮廷雅樂舞蹈之一﹐用于郊廟祭祀。
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類文化遺物。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史料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1.指禮樂典章制度。語本《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
1.身披彩繡以備宰殺供祭祀用的牛。語本《莊子.列御寇》"或聘于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捧?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于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后用以喻仕宦雖享厚祿﹐終必罹禍。
1.有紋理的犀角。
1.有花紋的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