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黃綿所制的小球。懸于冠冕之上,垂兩耳旁,以示不欲妄聽是非。
1.回還。言﹐語首助詞。
1.談笑戲謔。
1.指歡言。
2.高大貌﹔茂盛貌。
3.用言語表達。
4.句句。
1.謂啰里啰嗦﹐說個不停。
2.猶言說三道四。
1.言談說笑﹐談笑歡樂。語出《詩.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1.言談和宴飲。
1.舉薦。
1.謂因擅長言語應對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薦舉。語本《禮記.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孔穎達疏﹕"揚亦舉之類﹐互言之。雖無德無事﹐而能言語應對堪為使命﹐亦舉用之。"
1.議論﹔言論。
1.言語和意旨。
2.說明意思。
1.說話的聲音。
2.指鳴聲。
1.言談吟詠。
1.說的話還在耳邊響。謂記憶猶新或說過不久。
1.言語與心意相違背。
1.說話﹔說。
2.吩咐﹔命令。
3.稟報。
4.爭執。
5.善于辭令。亦指善于辭令者。 6.言辭﹔話。 7.指閑話﹐不滿意的話。 8.指詞章﹐文辭著作。 9.喻蟲鳥鳴叫。 10.指口頭語言。
1.佛教語。謂無上妙諦﹐非言語所可表達。
2.謂無處可說話。
1.謂言語之精妙為天下人所不及。極言文辭之雋永優美。
1.用言辭來說明。
1.謂言辭謹厚。
1.言語之約﹐口頭的約定。
1.言辭簡練﹐含意深遠。
1.進言勸諫的責任。
2.指諫官。
1.猶申述。
1.彈劾官員的奏章。
1.指諫官。
1.謂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慧。
1.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語出《詩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1.見"言之諄諄﹐聽之藐藐"。
1.見"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1.沒有預先說明。
1.話講得合乎道理。
1.話說得太過頭了。
1.見"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1.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1.指文章或言論內容空洞。
1.所說的話有根據。
1.所說的話有道理。
1.說話或寫文章有實際內容﹐不空洞。語本《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1.說得非常確實。
1.說的人耐心懇切﹐而聽的人則不以為意。形容徒費唇舌。語本《詩.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1.言官的職務。
1.語意。
1.指詩歌。語出《書.舜典》﹕"詩言志。"
1.指語音語調。言﹐通"音"。
1.言語的情趣。
1.言語的才智。
1.謂發生的情況不出所言。
1.謂言語雖然委曲卻中正不偏﹐論事雖然放縱卻隱藏著精深的道理。語出《易.系辭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1.說話慎重。
2.指話說得過重。
1.所述情狀。
2.用語言來形容或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