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代內閣屬署﹐專處理滿文文件的繕寫﹑校閱等事務。
1.六體書之一,用以摹刻印章。也稱摹印篆。
1.了解底細;摸清底細。
1.在黑暗中摸索行動。
1.見"摸金校尉"。
1.曹操所設官職,專司掘墳挖金。《文選.陳琳》"操又特置發丘中鄌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李周翰注"言操置發丘中鄌,摸金校尉之官,所過皆破壞冢墓,以取金寶,而露其骸骨也。"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宋嚴有翼詆東坡詩'誤以蔥為韭,以長桑君為倉公,以摸金校尉為摸金鄌中。'"亦省作"摸金"◇亦泛指發墓盜金者。
1.見"摸棱"。
1.亦作"摸頭不著"。
2.猶言莫名其妙。
1.模仿,仿效。
1.以隱蔽方式消滅敵方哨兵。
1.繩索。
1.亦作"摸娑"。
2.撫摩。
探索;尋求摸索門徑|暗中摸索。
1.亦作"摸拓"。
2.拓印碑刻金石。
1.見"摸門不著"。
1.一種兒童游戲。
1.猶仿照,模仿。
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本名《摸魚子》。雙調,一百十六字,押仄聲韻。
詞篇名。南宋辛棄疾作。題為淳熙己亥(1179年),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通過對春意闌珊、美人遲暮的感傷描寫,隱喻南宋小朝廷的衰落,抒發了自己受投降派排斥,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為作者的詞代表作之一。
1.計謀策略。
1.謀臣。
1.謨與典﹐均為《尚書》文體﹐因用以代稱《尚書》。
1.謀劃。
1.謀略與功業。
1.謀略。
1.亦作"謩明"。
2.謂謀略美善。
1.謂用計謀招徠士人。一說謀事﹐謀慮事情。
2.謀士。
1.亦作"謩訓"。
2.謀略和訓誨。
3.謨和訓。《尚書》文體名。
1.可奉為圭臬的謀略之言。
1.即蘑菇。
1.見"嫫母"。
1.一種面粉做的餅﹔饅頭。
1.按原本臨摹或翻刻的書畫等。
2.一種絲織物名稱。俗稱花緞。
1.摸揣;推測。
1.謂以紙覆于金石器物的銘刻上,鋪氈捶擊,然后用綿包醮墨,打印出銘刻的文字或圖畫。
1.模仿調弄。
1.見"摹仿"。
1.見"摹仿"。
1.小兒羸病。
1.描畫,描繪。
2.規畫。
1.描繪;依樣繪制。
1.猶楷模。
1.摹寫﹑刻石。
2.翻刻。
1.見"摹勒"。
1.依樣描字刻石。
2.亦作"摹泐"。描摹勾勒。
3.模仿。
1.精明強干。
1.公開搶劫,暗中偷盜。
1.明言切諫。
2.明白而深切。
1.瓊,古博具,如后世的骰子。投瓊得五白曰"明瓊"。
1.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移。
2.使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移。
1.明白人。
2.指明代人。
3.指心地光明的人。參見"明人不做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