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眼睛受到突然刺激而避開。形容心存怯懦。
①指正史以外非官修的稗史、野史《天祿閣外史》。②指某些舊小說《儒林外史》。③舊時某些文人的別號白云外史(即清代惲格)。
1.指派出或進入的使者。
1.指外祖父母家。
1.謂勾通外人以取利。
1.古代指外土諸侯奉行王事。《書.康誥》"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孔傳"言外土諸侯奉王事,汝當布陳是法,司牧其眾及此殷家刑罰有倫理者兼用之。"一說謂在外朝聽獄之事。參見清孫星衍《尚書古今文注疏》。亦指境外之事。
2.古代指郊祭或田獵之事。亦指對外聯合或用兵。
3.朝廷政事。與宮內之事稱內事相對。
4.世事;家庭或個人以外的事。
5.指外交事務。 6.指男色之事。
1.猶外觀,外表。
2.謂視如外人。
1.謂粉飾外表;虛飾。
1.猶外宅。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別處另娶的妾。
1.指在內室之外當差的傭人。
2.趕車或操縱機器時,指車和機器的右邊。
1.佛教徒稱佛經以外的書籍為外書。
1.水名。指長江流經四川舊彭山縣的一段。
2.水名。舊彭山縣,漢稱武陽。彭亡聚亦稱彭亡。
3.水名。四川以涪江為內水,岷江為外水。
4.猶外鄉。
5.猶外快。
1.外貌和順。
2.表面順從。
1.指儒家六經以外的傳記雜說等。
1.猶外力。
1.古代士對本國大夫的自稱。
2.士﹑大夫對他國大夫﹑士的自稱。
3.私通外國。
1.謂關系疏遠的。
1.郊祀。祀國內山川四望之屬。
1.外來的鬼怪﹑禍祟。亦以喻外來的擾害﹑禍患等。
1.女兒的兒女。
1.女兒的女兒。
1.謂表面收斂。
1.車輪的外帶。即包在內胎外面直接與地面接觸的輪胎。
1.官名◇漢刺史,為州郡的長官,置別駕﹑治中,諸曹掾屬,號為外臺。
2.官名。蘭臺。
3.官名『因秦制,置謁者為外臺。參見"三臺"。
1.古代帝王陵墓中外間的墓室。
1.身體的外部。比喻輔佐之士。
1.亦作"外庭"。
2.國君聽政的地方。對內廷﹑禁中而言。也借指朝臣。
1.見"外廷"。
1.外邊;外面。
1.指一家之外的人。
2.妻子對丈夫的俗稱。
1.對外甥的愛稱。
1.對外甥媳婦的愛稱。
1.外祖父。
1.外祖母。
1.指外層包圍圈。
2.指外界的氣氛。
3.指圓狀物外圈的周長。
4.以某一事物為中心而存在的(事物)。
計算機系統中除主機外的其他設備。包括輸入和輸出設備、外存儲器、模數轉換器、數模轉換器、外圍處理機等。是計算機與外界進行通信的工具。
1.清代武官名。初為額外委派,后成定制。外委千總,正八品;外委把總,正九品;額外外委,從九品。
1.圍繞祭壇的矮土墻。亦泛指祭壇。
1.外國的語言或文字。
1.外祖父。
2.岳父。
1.數間相連的房屋中直接通到外面的房間。
1.來自外國﹑外族的侵犯和凌辱。
2.謂對外侵犯﹑欺凌。
3.來自外界的侵犯﹑欺凌。
1.身外的事務;正業以外的事務。
2.指與外國交涉的事務。清末有外務部,職權同后來的外交部。
1.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類。
2.謂超脫于物欲之外。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1.謂流溢于外。
2.謂別有追求,心不專。
1.謂轉任地方官。
1.見"外間"。
1.處于對敵包圍形勢的作戰線。
2.在安有電話分機的地方稱對外通話的線路。
1.陵墓的外道。
1.本地或家鄉以外的地方。
1.謂在地方上主政者。
2.指人顯露于外的狀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