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林丘"。
1.卑鄙下流。
1.末座;末席。
1.苦筍的別名。
1.嚇唬。
恐嚇;使人害怕別嚇虎子。
1.迷信指陰司中折磨鬼魂之處。借指令人失魂落魄的地方。
1.嚇得閉口不作聲。
1.恐嚇;嚇唬。
1.傳說李白曾為唐玄宗起草答渤海國可毒書,后世稱為"嚇蠻書"。
2.泛指恐嚇異族的文書。
1.震怒;大怒。語出《詩.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鄭玄箋"赫,怒意。"
1.恐嚇詐騙。
1.恐嚇侮辱。
1.嚇死。謂受驚之甚。
1.茶名。即碧螺春。
1.同"嚇殺"。
1.謂以恐嚇手段逐取財利。
1.亦作"屧屣"。
2.指舞步的姿態。
1.褻慢,輕慢不嚴肅。
1.輕慢不敬。
1.邪惡不正。
1.水流不斷貌。
1.血流遍地。
1.飄灑的雨。
1.飄散的云。
唐代舞伎。原為民間藝人,后入宮廷。擅長《凌波舞》,表現龍女在波浪起伏的水面上翩翩起舞。由玄宗作曲伴奏。
東晉政治家。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士族出身。孝武帝時為宰相。公元383年,前秦苻堅親率大軍南下。他使謝石、謝玄等領軍抵抗,獲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并乘機北伐,收復洛陽及青、兗、徐、豫等州◇被排擠,出鎮廣陵,不久回京病死。
1.古跡名。晉謝安與王羲之登臨處。在今南京市城東隅蔣山半山上。
1.謝安所著木屐。語本《晉書.謝安傳》﹕"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后亦借指木屐。
1.東晉謝安臨危不懼﹐強敵壓境之時﹐仍與客從容對弈。見《晉書.謝安傳》◇遂以"謝安棋"形容為人具有雄才大略和從容鎮定的風度。亦用為詠棋之典實。
1.一種音色重濁的吟詠。語本《世說新語.雅量》﹕"﹝桓溫﹞欲誅謝安﹑王坦之……王之恐狀﹐轉見于色。謝之寛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明帝《文章志》﹕"安能作洛下書生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名流多斅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1.鳥名。即子規。亦名杜宇﹑杜鵑。
2.蟲名。
1.杜鵑花的別名。
1.筍名。
1.蝦名。
1.南朝宋謝靈運和鮑照的并稱。
1.考中進士者給應試時所用的筆的制作者的酬金。由制筆工匠上門索取。
1.舊時臣下感謝君主的奏章。
1.告別﹐辭別。
1.諱言別人死亡的用語。只適用于男子。
托稱有病請求辭職退隱或謝絕賓客訪問應侯(范雎)因謝病,請歸相印|而黃歇守舍,常為謝病。
1.因自己沒有才智而辭謝。常用作謙詞﹐表示婉言推辭。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趙文子﹞使士文伯謝不敏焉。"
1.親友前來拜訪或慶吊﹐事后赴其家回拜表示感謝﹐稱"謝步"。
1.謂因過失而慚愧﹐表示道歉﹐請求原諒。
1.見"謝池草"。
1.謂去世。
感謝的心意。多用于書信順致謝忱|聊表謝忱。
1.猶謝候﹐謝賀。
1.見"謝家池"。
1.《南史.謝惠連傳》﹕"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語'。嘗于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有神功﹐非吾語也'。"后遂以"謝池草"為懷念弟弟之典。
1.詞牌名。又名《風中柳》﹑《高麗史》﹑《風中柳令》﹑《玉蓮花》﹑《賣花聲》。雙調﹐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韻﹔亦有六十四字﹐五仄韻﹐以及六十四字﹐四仄韻的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