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神靈對事物變化的察覺。
2.佛教語。謂眾生本具的靈明覺悟之性。
3.謂人對事物領悟理解的智能。
4.指人對事物的領悟和理解。
1.心思,心情。
1.比喻公正之心。謂其平如秤,故云。
整個心思都飛到那里,形容一心向往手捧照片,她心馳神往,浮想聯翩!
1.見"心在魏闕"。
1.傷心。
1.佛教語。猶言以心傳心。禪宗謂不立文字,不依經卷,唯以師徒心心相印,悟解契合,遞相授受。見唐希運《傳心法要》卷上。宋儒為宣揚道統,借指圣人以心性精義相傳,謂《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為堯舜禹遞相傳授之心法,稱"十六字心傳"◇泛謂精義相傳。
1.泛稱巧匠。語本《莊子.胠篋》"毀絶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成玄英疏"工倕是堯工人,作規矩之法。亦云舜臣也。"
1.心地善良。
1.心懷惻隱而不忍下手。
1.猶粗心。
1.形容性情浮躁。
1.謂凝目注視,用心思索。
1.心腸不好。
1.心和膽。常以喻膽量。
2.指心。
3.心志。
1.形容極其悲憤或恐懼。
1.見"心膽俱裂"。
1.心跳不安。
1.見"心蕩神搖"。
1.謂神魂顛倒,不能自持。亦謂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飄飄然。
1.見"心蕩神搖"。
1.本謂誠心敬神不必多事繁瑣之禮◇喻對人尊敬,重在心意,不必當面表示或在口頭上說出。
1.指人的意識與性情。
1.佛教語。猶心靈。謂神思明亮如燈,故稱。
1.情緒消極低沉。
1.心里,內心深處。
①指對人的情意、用心心地善良|故倡民權之人,其心地最純潔。②器量;心胸心地狹窄|王倫那廝,心地褊窄。③心境心地輕松|一生心地亦應平。
用心電圖描記器記錄的身體特定部位電位改變的圖形。檢查時先將電極板分別安放在兩上肢、兩下肢和胸部,根據需要可描記出十二種常規心電圖。心電圖可了解心臟活動情況,診斷心臟疾病。
1.心安。
1.指心跳,突感不安。
2.內心有所觸動。
3.謂產生想做某事的念頭。
1.以智力相角逐;競爭。語出《莊子.齊物論》"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成玄英疏"渴日不足,故惜彼寸陰,心與日斗也。"
1.心腸狠毒。
1.胸懷,度量。
1.猶心碎。
1.猜疑心重;顧慮多。
1.心與耳。泛指思維與感覺器官。
2.生理學名詞。指心房上部圓錐形的突出物。
1.佛教語。指經典以外傳受之法。以心相印證,故名。
2.對色法而言,即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種心法。
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1.心緒煩亂。
2.厭煩。
1.同"心煩意亂"。
心情煩躁,思緒雜亂心煩意亂,不知所從。
1.同"心煩意亂"。
1.心臟內部上面的兩個空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亦泛指心中;心。
1.心里不滿,而在私下議論。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入則心非,出則巷議。"
1.指人的內心。
1.心中,內心。
2.喻真情實感。
3.指良心。
1.內心忿懣不平。
1.紛擾的意念。
2.中醫病名。屬外感癥。
3.指癲癥。
1.佛教語。心中之佛。
2.佛教語。心與佛。
1.猶心服。
1.衷心信服。
2.謂服心喪。即不著喪服而內心哀悼。
1.心口如一地信服。語本《莊子.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蘤立,定天下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