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芳草。比喻美德。
2.道家語。指潔凈之氣﹐與"故氣"相對而言。
3.香氣。
1.指文章的風采。
2.猶聲譽。
1.謂聲音不正常。
1.佛教語。六塵之一。
2.指世俗的音樂或娛樂等活動。
3.指名聲。
1.名聲;聲譽。
2.聲言;公開表示。
1.《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鄭玄箋"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原指聲音與氣味◇以"聲臭"喻名聲或形跡。唐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銘之戒之,以永聲臭。"宋儲泳《祛疑說.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無形跡之可見,聲臭之可求,謂之有則不可。"一說,聲,通"馨"。聲臭,為馨臭。
1.指傳聞之事。
1.聲音言詞。指動聽的話。
裝有聲、磁引信,利用艦船的聲、磁場的共同作用而引爆的水雷。其引信有先聲后磁、先磁后聲或聲、磁同時等方式。抗掃雷和抗干擾性能較強。
1.發音器官的主要部分。是兩片帶狀的纖維質薄膜﹐附在喉部的勺狀軟骨上﹐肺內呼出氣流振動聲帶﹐即發出聲音。聲帶的厚薄﹑長短和松弛的程度﹐決定聲調的高低。
2.電影膠片一側記錄聲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學方法記下的聲音的紋理。
1.唐宋時稱擅長歌唱者。
1.聲望與地位。
佯稱攻擊這一面,實際上攻擊另一面。指造假象迷惑對方,使產生錯覺,以便出其不意這是敵人在聲東擊西,可別上當。
1.猶聲調。
1.亦稱"聲伎兒"。
2.唐時稱教坊中太常樂人。
1.美好的聲名。
1.傳說中木名。
1.謂淫聲異服。
1.即聲旁。
1.指詩詞歌賦等抒情遣懷的作品。
1.謂聽聲揣骨的相術。
1.音容光彩。
2.聲譽風光。
3.特指(文章的)風采。
1.清末民初時指自歐美傳來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現不常用。
1.發聲;呼聲。
1.猶言聲譽榮耀。
1.聲威教化。
2.語音學名詞。即清音的濁音化。語音中的清音﹐有時受鄰近元音或濁音的影響而變為濁音。如普通話"好的"hǎode快讀時"的"的聲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變為濁音[d]。
1.亦作"聲跡"。
2.聲望與事跡。
3.猶言音訊行蹤。
4.指用錄音機或語音學儀器記錄下來的聲音。
1.聲譽功績。
1.亦作"聲妓"。舊時宮廷及貴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2.亦作"聲技"。指歌舞等技藝。
1.見"聲兒"。
1.見"聲伎"。
1.見"聲伎"。
1.唐宋時稱工于詞曲者。
1.名譽身價。
1.見"聲價十倍"。
1.謂聲譽地位成倍增加﹐迅速提高。
1.謂聲望﹑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
1.聲聞相通。
1.聲威教化。
1.音聲節奏。
2.聲勢氣概。
1.見"聲韻"。
1.咳嗽或所發的聲音。
1.口音﹐方音。
2.猶口氣。
3.指詩歌或歌曲的音韻格調。
4.猶風言風語。
5.指言語。 6.指(說話的)聲音。
1.講話﹑呼喊﹑喧鬧或物體振動的聲音。
2.借指社會上的某種論調或呼聲。
3.聲波的舊稱。
1.音樂。
2.今指歌唱。可以有音樂伴奏﹐亦可無音樂伴奏﹐皆以歌喉為主﹐與器樂不同。
1.邊訴說邊哭泣。
1.見"聲淚俱下"。
1.邊訴說邊流淚。形容極其悲慟或激動。
1.猶名利。
1.爭名逐利的場所。
1.謂熱中于名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