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守錢虜"。
1.亦作"撒丫子"。
2.謂快步而跑。
1.喻降雪。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2.喻飄柳絮。
1.賣弄風情。
粗野無禮;任性放肆只有你這個不懂規矩的在這里撒野,還不給我滾開!
1.謂無事生非。
1.見"撒滯殢"。
1.見"撒沁"。
1.亦作"撒嬴"。
2.蒙古語∶。
1.見"撒因"。
1.亦作"撒?"。
2.宋代小販在酒樓向顧客逐一分送貨品﹐然后收錢的一種兜售方法。
1.舊時婚俗﹐新婚夫婦交拜畢﹐并坐床沿﹐婦女散擲金錢彩果﹐謂之撒帳。
1.亦作"撒殢滯"﹑"撒膩滯"。撒賴﹐放刁。
2.亦作"撒旖旎"。撒嬌撒癡。
1.亦稱"撒子角"。
2.即桚子。一種刑具。用繩子穿著五條小木棍﹐施刑時套在指上收緊。
1.見"撒子"。
1.謂松開口。
2.比喻放松。
1.謂洗滌兵器以備征戰。
1.灑水以浥塵。
1.夾帶私貨。
1.清掃道路。
1.甩開。
1.鐘名。
2.發散亮光。
1.古代西域所產的一種毛織物。
1.揮筆書寫。
1.開闊。
1.把酒澆灑在地上,表示祭奠。
1.揮淚。
1.農歷七月七日所下之雨。
1.洗濯。
1.分散地落下。
2.瀟灑;飄逸;豁達。
3.爽快利落。
4.爽朗。
5.用尖刻的語言數說他人的不是,令其難堪。
1.揮毫書寫﹑作畫。
1.分派;分攤。
1.揮淚。
1.古代公堂上主審官對犯人動刑時,從公案上抽出竹簽拋擲于地,以示令出。
1.灑脫貌。
2.暢快貌。
3.了然而悟。
1.瀟灑飄逸貌。
1.形容文辭連綿不絕。
1.猶落落大方。
1.亦作"灑掃"。
2.灑水掃地;清除。
1.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1.見"灑掃"。
1.灑泣,揮淚。
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他的風度,莊重而又灑脫。
1.寒顫貌。
2.畏懼不安貌。
1.謂三種檢驗之法。
1.中藥附子﹑天雄﹑烏頭的合稱。
1.謂天子﹑諸侯﹑庶人之劍。
2.三把寶劍。
1.三次勸諫。見"三諫之義"。
2.三個諫官。指宋代吳昌裔﹑徐清叟﹑杜范。
3.三個諫官。
4.三個諫官。指明代吳之佳﹑葉初春﹑張棟。見《明史.吳之佳傳》。
1.《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后以"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1.謂以鏡﹑以古﹑以人為鑒。指正人心身的標準。
1.《新唐書.薛仁貴傳》"詔副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總管,時九姓眾十余萬,令驍騎數十來挑戰,仁貴發三矢﹑輒殺三人,于是虜氣懾,皆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后以"三箭定天山"謂大將武藝高強,聲威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