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繩鞚"。
2.繩制的馬絡頭。
1.古時一種精制的紙。
1.赤銅。
1.烏鳥的頭。
2.長著黑發的頭。借指年少。
3.堇草或附子的別名。根莖塊狀,有毒,可作鎮痛藥。
4.古時指牛馬等動物的后足外節。
5.芡實的俗稱,亦叫雞頭。
1.烏頭變白。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
1.烏頭變白,馬首長角。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1.同"烏白馬角"。
1.指漁人用以捕魚之鸕鶿。
1.暈厥。
1.虎的別稱。原作"于菟",于音"烏",故也作"烏菟"。
英國莫爾著。歐洲第一部影響較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著作。寫于1516年。烏托邦”的原意為烏有之鄉”。作者在書中描繪了一個烏托邦的社會,在這社會里沒有私有財產,人人都從事勞動◇烏托邦”也成為空想”的同義語。
1.墨的別名。
2.見"烏桓"。
3.姓。北周王軌受賜姓烏丸氏。見《周書》本傳。
1.暈厥。參見"烏頭暈"。
1.古國名。
1.即烏木。
1.形容身體中穴位受針后氣至之象。
2.歌呼聲。
1.象聲詞。
1.犀牛的一種。皮可為甲,角可為器具﹑飾物,又可入藥。亦指烏犀的角或其制品。
2.皂莢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皂莢》。
1.同"嗚呼"。
2.嘆詞。
1.《漢書.循吏傳.黃霸》"﹝黃霸﹞嘗欲有所司察,擇長年廉吏遣行,屬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郵亭,食于道旁,烏攫其肉。民有欲詣府口言事者適見之,霸與語道此◇日吏還謁霸,霸見迎勞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為烏所盜肉。'吏大驚,以霸具知其起居,所問豪牦不敢有所隱。"后因以"烏銜肉"為下情上達之典實。
1."烏衣巷"的省稱。
1.即炭。
1."烏絲行"的省稱。
1.古代官員所穿的黑色靴子。
1.黑壓壓。形容人或物眾多,聚集成一片。
俗稱老鴰”。鳥綱,鴉科。全身或大部分羽毛為烏黑色,故名。多在樹上營巢。常成群結隊且飛且鳴,聲音嘶啞。雜食谷類、昆蟲等,功大于過,屬于益鳥。
1.指多話而令人討厭的人。
1.嗚咽。形容凄切的水聲。
1.見"烏煙"。
比喻環境嘈雜、秩序混亂,或社會黑暗、風氣不正。
1.烏﹑焉字形相似,容易致誤。泛指文字訛誤。
1.烏﹑焉﹑馬三字字形相似,轉寫致誤。語本《周禮.天官.縫人》"喪,縫棺飾焉"漢鄭玄注"故書焉為馬,杜子春云'當為焉'。"后泛指文字經傳抄造成訛誤。
1.古樂曲名。宋戴復古有《烏鹽角行》。
1.烏眼雞好斗,因以形容人互相嫉恨,怒目而視的樣子。
2.比喻互相仇視的人。
1.紅日。
1.黑色的羊。因非上品,古人常以為禮物之微薄者。
1.指太陽。亦喻昌明盛世。
1.常綠灌木。根香,可入藥,有健胃作用。
1.樂府清商曲辭《西曲歌》名。
2.琴曲名,即《烏夜啼引》。與《西曲歌》義同事異。
3.唐教坊曲名,南唐后主李煜用為詞牌名。宋人歐陽修﹑趙令畤等多用之。見《詞譜》卷六。
4.曲牌名。屬南呂宮,南北曲均有,北曲較多用,字數與詞牌不同,多用在套曲中《玄鶴鳴》曲牌之后。南曲字數與有的詞牌如別名為《圣無憂》的詞牌前半段相同,作為引子。
1.黑色衣。古代貧賤者之服。
2.指穿黑衣的差役。
3.指烏衣巷。參見"烏衣巷"﹑"烏衣諸鄌"。
4.指燕子。
1.神話中的燕子之國。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烏衣巷》"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為業。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見一翁一嫗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烏衣國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歸,復乘云軒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棲于梁上……來春,燕又飛來榭身上,有詩云'昔日相逢冥數合,如今暌遠是生離。來春縱有相思字,三月天南無雁飛。'"宋戴復古《燕》詩"聞說烏衣國,低連海上村。"金龐鑄《田器之燕子圖》詩"烏衣之國定何許,一雙燕子能飛來。"后因以之為男女結合之地的典實。
1.指世家望族。
詩篇名。唐代劉禹錫作。烏衣巷,在今江蘇南京,是東晉士族名門的聚居區。全文為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借燕子棲息處的變遷,寫出昔日豪門世族的衰落,是唐代詠史懷古詩中的名篇。
1.《宋書.謝弘微傳》"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游,混五言詩所云'昔為烏衣游,戚戚皆親侄'者也。"后因謂親屬間文酒賞會為"烏衣之游"。
1.指出身貴族的年輕人。
1.螞蟻。
2.指烏合﹑蟻聚之眾。
1.漢時西域國名◇泛指西方極遠的國度。
1.用硫磺熏炙和特殊方法熔鑄的黑色的銀。
2.炭的別名。
1.謂黑而光潤。
1.形容黑而潤澤。
1.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中虛擬的人名。意為無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