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采艷麗。
1.言語。
1.指某一樂器或人聲(歌唱)所能發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間的范圍。
1.見"音韻"。
1.語言學的一個部門,研究語音結構和語音演變。也稱聲韻學。
1.高速飛行的物體(如飛機﹑火箭)速度增加到接近音速時,物體前方的空氣因來不及散開而受到壓縮,密度﹑溫度突然增加,阻礙該物體向前飛行,這種現象叫做音障。
1.指人們實際發出或聽見的語音,對音位而言。
1.言辭旨意。
2.猶音信。
1.言辭旨意。
2.音樂所表現的旨趣。
1.言語中聲音的節奏。
1.即音色。參見"音色"。
2.錄音或廣播通訊上所說的音質,不僅指音色的好壞,也兼指聲音的清晰或逼真的程度。
1.即音節。詳"音節"。
1.音樂上指音高的準確程度。
1.話音與姿態。
1.用以注音的同音或音近的漢字。
1.音律節奏。
1.形容聲音轟響。
1.猶富足。
1.茂盛的草。
1.富庶﹐昌盛。
1.河柳。莖呈赤黑色﹐又稱赤柳。
1.繁盛。
1.豐盛;充裕。
1.叢集。
1.眾多;廣大。
1.謂殷代的政治與禮制。
1.大祭。
1.指舊歷十一月。
1.殷代的刑罪。
1.煩雜。
1.同"殷阜"。
1.富足。
1.繁盛﹐富足。
1.富足。
1.繁多而廣泛。
1.周代天子在侯國行殷見之禮。
1.晉中軍將軍殷浩被廢﹐除名為民﹐在信安﹐常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以"殷浩書空"借指事情令人驚奇詫異。
1.赤黑色的斑紋。
1.猶轟響。形容大聲。
1.《后漢書.獨行傳.王烈》"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形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用以指對盜賊寬容不懲,使其感化而改惡從善。
1.謂薦舉﹑科舉遺漏人才;埋沒人才。
2.未被發現或未受重視的人才。
3.秀才參加鄉試,先要經過學道的科考錄送,臨時添補核準的,稱為"遺才"。
1.剩下的材料。
2.未被發現或未受重視的人材。
3.遺才。
1.猶馀財。多馀的財產。
2.遺產。
1.遺留;剩留。
1.遺留下來的儲藏之物。
1.指前人留下來的琴曲。
2.指留下的德操。
1.見"遺草"。
1.亦作"遺艸"。
2.猶遺稿。
1.亦作"遺?"。
2.指前人所遺下的謀策。
3.古代的典籍。
4.帝王臨終前的冊書。猶遺詔。
1.亦作"遺策"。亦作"遺策"。
2.失策;失算。
3.指前人遺留下來的策略計劃。
4.指古代的典籍。
1.猶失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