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復姓。
1.禪和子。謂參禪之人。
1.僧侶習氣。
1.參禪人的通稱。有親如伙伴之意⊥,謂和尚。
1.亦稱熙連禪河﹑希尼河﹑阿恃多伐底河。古印度之河名。佛教對此河名頗多異說。或譯有金河,或譯無勝河,無定稱。佛經中傳說佛在涅盤前曾入此河沐浴◇因以謂修習禪定的境界。
1.猶廟門。
1.變遷轉化。
1.佛教禪宗常通過問答方式來測驗對禪理的理解程度,這種問答語句叫作機鋒語,也就是"禪話"。大多數用各種比喻來表達。語言形式用散句,也有用詩句的。
對別人所給的恩德表示感激。
1.詞調名。本為唐教坊曲名。雙調,有三九﹑四十字兩體。
1.感激別人的恩德。
美國基督教節日。源于北美英國殖民地普利茅斯,該地居民于1621年獲得豐收后,舉行感謝上帝的慶祝活動◇經美國總統華盛頓、林肯等定為全國性節日。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舉行。屆時,教堂舉行感恩禮拜,家庭也舉行集會,通常共食火雞,以紀念其祖先開發美洲新大陸時食用野火雞的往事。
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的恩惠而設法報答。
1.指神話傳說中鮫人流淚所成之珠。常用以指受恩施報。
1.觸耳。
1.謂情感于中而發之于外。
2.感奮激發。
1.猶感恩。
因感動、感激而興奮或奮發勝利的喜訊使人們~不已。
1.見"感憤"。
有所感觸而憤慨。
1.謂中風。
2.宋代太學諸生請假外宿,例以"感風"為辭。參見"感風簿"。
1.宋代太學諸生請假外宿的登記簿。例以"感風"為名,故稱。
1.猶諷諭。
1.使人感動信服。
1.謂使人感動而悅服。
2.感動佩服。
1.感激歸附。
1.亦作"感?"。
2.謂情感憤激而有節概。
3.感觸;感嘆。
1.感激。
1.同"感格"。
1.謂感于此而達于彼。
1.感動得泣不成聲。
1.感激眷念。
感覺器官的簡稱。
照相膠片等受光的照射而起化學變化。
通常指表面涂有照相乳劑,經曝光和沖洗加工后,能得到固定影像的材料的統稱。一般分為感光紙、感光片和反轉片三種。廣義上也包括氧化鋅樹脂感光紙、曬圖紙、重氮型感光紙等。
表面涂有感光藥膜的塑料片、玻璃片等。
表面涂有感光藥膜的紙,如放大紙、印相紙、曬圖紙等。
1.謂召致和氣。
1.感謝。
1.怨恨,不滿。感,通"憾"。
1.恍忽,不可捉摸。
用行動影響或善意勸導,使人的思想、行為逐漸向好的方面變化~失足者。
有所感觸;感傷地懷念~詩ㄧ~身世。
1.詞調名。本唐教坊曲名。天寶十三載,改金風調《蘇莫遮》為《感皇恩》。又名《人南渡》﹑《疊蘿花》。其曲有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字等七體。皆雙調。參閱《詞譜》卷十五。
1.受到觸動而悔改。
1.感應會合。
1.憤恨。感,通"憾"。
1.見"感忽"。
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涕零 ㄧ非常~你給我的幫助。
1.意氣激越的人。
因感激而流淚,形容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