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殘暑。
2.秋季的炎熱氣候。
1.神態或神情相似。
2.精神實質上相似。
1.祭祀天神。
1.猶心驚。
1.肅敬貌。
1.指古代質樸無華的精神。
1.快得出奇。
1.見"神算"。
1.亦作"神筭"。
2.神妙的計謀。
3.指準確推測,有先見。
1.精神與骨髓。比喻精粹。
1.神妙深奧。
1.后嗣的美稱。多稱君主。
1.指珍珠。
1.猶仙姿。神的容態。
2.神情態度。
3.神貌姿態。
1.祀神的高臺。多建于室外平地,后亦設在廟堂內。
1.供神的處所。
2.中醫針灸穴位名。
1.桃梟的別名。即干結于樹,經冬而不落的僵桃。
1.精神與肉體。
1.謂神與上天。
2.指天神。
1.英明的聽察力。
1.謂通過神靈而感應溝通。
2.指預見,先見之明。
3.佛教語。梵文的意譯。亦譯作"神通力"﹑"神力"。謂佛﹑菩薩﹑阿羅漢等通過修持禪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
4.泛指神奇高超的本領。
1.形容本領﹑手段極為高強。
1.神奇不可思議的力量。
1.指特別聰明﹑才能非凡的兒童。
2.謂仙童。
3.唐宋時所設童子科舉的別稱。
1.形容不愉快的臉色。
2.喻蓬頭亂發,不加修飾。
1.比喻競奇立異,故弄玄虛。
2.見"神頭鬼臉"。
3.古代雜劇十二科目之一。參閱《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
1.傳說中能制伏惡鬼的神人。常與另一神人郁壘并稱。
2.神荼又名荼或荼與。參見"神荼郁壘"。
(神shēn,荼shū,壘lǜ)神荼、郁壘,傳說中能制服惡鬼的神◇用為門神。
1.清末人們對義和團組織的別稱。
2.指參加神團的人。
1.謂精神飽滿。
1.精神飽滿,氣息充足。
1.謂精神旺盛。王,通"旺"。語出《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成玄英疏"心神長王,志氣盈豫。"
1.指精神相通。
1.謂精神旺盛。
1.神靈的威德。
2.神奇的威力。
3.五代后梁禁軍名。
1.神奇微妙。
1.謂積水深廣的地方。
1.宋代軍伍名。
1.舊時祭祀時設立的牌位。平時亦供奉在宗廟或祠堂中。
1.神色情味。
2.神韻趣味。
1.神妙莫測的文辭。
1.古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中數論派的主要學說。該派以"神我"為產生一切物質運動和生命現象的精神本體,居"二十五諦"之首。見《金七十論》。佛教斥為"神我外道"。
1.神祠。
1.天子的厚恩。
1.巫師。
1.祭神的處所。
2.龜甲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一.龜甲》。
1.原謂以吉兇禍福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殺。《易.系辭上》"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孔穎達疏"夫《易》道深遠,以吉兇禍福威服萬物,故古之聰明睿知神武之君,謂伏犧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殺而畏服之也。"后沿用為英明威武之意,多用以稱頌帝王將相。
2.唐時北衙軍所屬禁軍名。
3.即神武門。南朝建康皇宮西首門名。
1.南朝梁陶弘景"家貧,求宰縣不遂。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以"神武掛冠"指辭官隱居。
1.唐至德年間所設置的北衙禁軍之一,護衛宮城內外。
1.古宮門名。即南朝時建康皇宮西首之神虎門。唐初因避太祖李虎諱而改"虎"為"武"或"獸"。相傳南朝梁陶弘景曾在此門掛衣冠而上書辭祿。見《南史.陶弘景傳》。
1.清代帝王出行儀仗中乘輿旗飾之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