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敲擊鉦﹑鐃等金屬樂器◇多指敲鑼。古代多用以表示軍士進退的信號。
2.指古代婦女佩帶的金屬飾物。
1.人們所遵循的倫理道德。
1.百姓與官吏。猶官民。
1.見"民讎"。
1.民家的田地。亦指農事。
1.亦作"民仇"。
2.謂人民怨恨﹑反對。
3.人民的仇恨。
1.民風質樸敦厚。
1.謂百姓的訴狀。
1.民眾的憂愁。
1.農家居住的村莊。
1.民間往來的道路。
1.民眾的道德。
2.指有德之人。
3.猶民力。
1.民間的故實。
1.舊指壯丁。
1.指對人民有害的人。語本《商君書.修權》"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
2.人民受損害。
1.人們的謠言。語本《詩.小雅.沔水》"民之訛言﹐亦孔之將。"鄭玄箋"訛﹐偽也。"
調整一定范圍內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通常規定個人、法人因經濟利益而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中國于1986年頒布民法通則,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中國還有婚姻法、繼承法等單行民事法律。
1.冥頑。指昏亂﹑不明事理的人。民﹐通"冥"。
1.屬于私人所有的住房;民用住房。
1.人民的憤恨。
1.民間的風尚。
1.宮女入宮前所嫁的丈夫。
2.服公役的民工。
1.平民的衣服。
1.人民負擔。
1.人民富裕國家強盛。
1.人民所納的賦稅。
1.民眾處世的準繩。
1.比喻人民用血汗創造的財富。
1.比喻人民用血汗創造的財富。脂﹑膏﹐油脂。
1.在政府動員組織下﹐從事某項工作的民間勞動力。
1.清代宗室封公者稱國公;漢人封公者曰民公。
1.治民有勞績。
2.百姓的職事。多指務農之事。
1.主持民政的官吏。與軍官對稱。
1.猶民瘼。
先秦時孟子的政治思想。認為在治理國家統一天下問題上,民心最重要,是國家安危的關鍵,而君主為輕。這種主張在歷史上曾產生過積極影響。
1.民主國家。亦相對于君主國而言。
1.人民的禍害。
1.舊指民間有權勢者。
1.猶言民樂年豐。
1.民家的廁所。
1.民眾的準則。
1.民眾的疾苦。
2.民間疫病。
1.居民的戶籍。亦指有戶籍的居民。
1.人民行為的準則。
1.民望所寄。舊時指地方官。
1.泛指精美的絲織品。
1.見"羅網"。
1.羅帳。
1.絲制帷幔。
1.雜沓。
1.羅狀的花紋。
2.宋蘇軾戲稱硯為"羅文"﹐并作《萬石君羅文傳》云"中書舍人羅文﹐久典書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其以歙之祁門三百戶封文號萬石君﹐世世勿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