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氣勢柔弱,不強硬。
1.用駝峰或駝蹄做的羹。
1.彎鉤。
1.設在駱駝背上的鼓。
2.即鼉鼓。戰鼓。
1.亦作"駞毼"。
2.指駝毛織品。
1.亦作"駞褐"。
2.用駝毛織成的衣服。
1.鵜鶘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鵜鶘》。
1.亦作"駝雞"。
2.即鴕鳥。
1.用駱駝運物的價錢。
1.方言。舊時四川婦女上衣的肩部布飾。
1.即馱轎。
1.亦作"駞李"。
2.指李姓。
1.系掛于駱駝頸下的鈴鐺,隨駱駝的行動而作響。
1.亦作"駞鹿"。
2.哺乳動物。形狀略像牛,比牛高大,角很大,角的上部扁平呈鏟形,四肢細長,尾短。體色棕﹑黃﹑灰混合;四肢下部白色。善游泳。肉可食,皮可制革。我國東北地區有出產。又叫麋﹑犴或罕達犴。
1.駱駝。
1.亦作"駝馬"。
2.駱駝和馬。
3.馱運貨物之馬。
1.駱駝毛,可作織物。
1.用駱駝皮做的口袋。
1.即鴕鳥。
1.亦作"駝鈕"。
2.印章上端為駱駝形的印鈕。
1.馱運貨物的牲口。
1.用駝絨制成的衣裳。
1.亦作"駞曲"。
2.指脊背等彎曲如駝峰。
1.即駝絨。
1.亦作"駞茸"。
2.即駝絨。
1.像駱駝毛那樣的淺棕色。
1.亦作"駞酥"。
2.指駱駝乳釀制的酒。
3.駝脂。
1.亦作"駞毯"。
2.駝毛毯子。
1.亦作"駞蹄"。
2.駱駝之蹄足。加工后可為珍饈。
1.亦作"駝蹄雞"。亦作"駝蹄雞"。
2.即鴕鳥。
1.馱垛。
1.稱背馱小兒者。
1.駝背老翁。
1.馳騁飛翔。
1.獸名。有肉峰,似駱駝。
1.腰背彎曲。
1.役使駱駝的人員。
1.用牲口負載運輸。
1.馱負運載。
1.指駱駝背部駝峰內的脂肪。又稱峰子油,可入藥。
1.駝背的人。
1.船上掌舵的人。
1.船上操舵之室。亦指后艙室。因高起如樓,故稱。
2.借指乘船。
1.輪船﹑汽車等的方向盤。
1.船上掌舵的人。
1.指舵板。
1.方言。指臀部。
2.方言。喻指要害之處。
1.打磨玉器的砂輪。
2.方言。指成團﹑成堆﹑成塊的東西。
3.比喻呆板的人。
又稱非洲鴕鳥”。鳥綱,鴕鳥科。現存最大的鳥。雄鳥身高2~3米,體重平均50千克。頭小,頸部長。足強壯,具兩趾和肉墊,善奔跑。翼退化,不能飛。經馴化和訓練,可供人騎坐及表演。
指回避現實的一種政策。據說鴕鳥被追急的時候,就把頭鉆進沙土里,認為自己看不見,就不會有危險。該名詞最早出現在1891年9月1日英國的《樸爾摩爾新聞》上。
1.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