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六馭"。
2.指天子的車駕。語出《易.干》"時乘六龍以御天。"
1.見"得壹元寶"。
1.古錢名。唐干元二年史思明據洛陽時所鑄。形制略似開元通寶。亦省稱"得壹錢"﹑"得壹"。
1.得其所宜;適當。
1.謂得以了結。
2.謂出于自己的意愿。
1.可以;賴以。
1.得到好處﹑益處。
①領會意旨得意而忘言。②滿意;稱心得意門生|十分得意。③驕傲自滿;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自鳴得意。④得志少年得意,一帆風順。
1.謂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
高興得失去了常態看他那向人炫耀時得意忘形的神態。
1.謂既已領會其意旨,則不再需要表意之言詞。語出《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引申為彼此默喻,心照不宣。
1.見"得意洋洋"。
1.亦作"得意揚揚"。
2.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語本《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1.獲利。
1.得到任用。
2.猶可用。
3.猶得力。指做事能干。
1.比喻已達目的,即忘其憑借。"荃"亦作"筌"。
筌也作荃”。《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后以得魚忘筌”比喻達到了目的而忘記了原來憑借的東西。
1.《易.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王弼注"君子居之,則為民覆蔭,小人用之,則剝下所庇也。"孔穎達疏"君子得輿者,若君子而居此位,能覆蔭于下,使得全安。是君子居之,則得車輿也。"后人遂以"得輿"喻得獲庇蔭。
1.受到月光的照臨。
1.戲曲中的襯字,無義。
1.謂得正道。
1.為政,治理國政。
1.豈知;可知。
2.獲知,知曉。
1.謂獲得官職。
2.猶得所。
1.得到圣旨。
2.得其主旨。
1.唐樂曲名,一名《康老子》。
①實現志愿少年得志|郁郁不得志。②特指名利欲望等得到滿足小人得志。
1.得居中位。
2.適當,適宜。
1.同"得中"。
2.適當,適宜。
1.謂得人心。
1.猶得到。
①獲罪得罪于天子。②冒犯;觸怒得罪了人。③客套語。猶言對不起得罪之處,尚祈涵。
1.見"得罪"。
分布于云南的少數民族。曾稱崩龍”族。1985年9月改今稱。約15萬人(1990年)。用德昂語,無文字。有文身習俗。信小乘佛教。主要從事農業,善種茶。
1.即德政碑。
1.道德的根本。古代以孝為德本。
1.謂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致,故理財為末。語本《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1.德澤恩惠的庇蔭。
1.猶言惠予方便。舊時對人有所請求時的用語。
1.謂有德的表現。
2.道德表率。
1.指舊時以謙恭為德柄。語本《易.系辭下》"謙,德之柄也。"孔穎達疏"言為德之時以謙為用,若行德不用謙,則德不施用。是謙為德之柄,猶斧刃以柯柄為用也。"高亨注"謙虛始能執德。"
1.德行淺薄。
良好的品德和優秀的才干兩者都具備選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備。
1.謂有德而能操持。
2.道德操守。
1.指古代帝王所乘五路(輅)中的玉﹑金﹑象﹑木四路(輅)。路,車。
1.賢德的聲譽。
1.指賢德而年高的人。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日本江戶幕府的創立者。原為織田信長部將◇又隨豐臣秀吉征戰,成為關東八州的大領主。1598年豐臣秀吉死后,部下分為兩派。1600年9月,在美濃的關原(在今岐阜縣不破郡)擊敗對立的豐臣氏軍隊。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建立江戶幕府◇擊滅豐臣氏殘余勢力,建立幕藩體制。
即江戶幕府”(540頁)。
1.猶恩賜。
1.得道,獲道。德,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