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王等出獵時所乘之車。
1.謂使人服氣。
1.對某種活動感到乏味而不愿繼續下去。
1.古代一種巫術,謂能以詛咒制勝。
1.安靜貌。
2.猶漫漫。長遠無際貌。
3.猶奄奄。氣息微弱貌。
1.飲食飽足。引申為自足不外求。《楚辭.嚴忌》"時猒飫而不用兮﹐且隱伏而遠身。"朱熹集注"厭飫﹐自足而不樂見聞之意也。"一說猶厭倦。王逸注"言時君不好忠直之士﹐猒倦其言而不肯用。"
1.滿足。
1.指山西省北部雁門關以北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
1.謂排列有序。
1.亦作"雁幣"。
2.雁與幣帛。古時用為聘問或婚嫁時之聘儀。古婚禮分納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等六禮。納征用幣﹐其余用雁。
1.泛指我國北方邊境。
1.謂雁來客居。古時常指九月。語出《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孫希旦集解﹕"是月鴻雁來賓﹐始至中國也。曰'來賓'者﹐雁以北為鄉﹐其在中國也﹐若來為賓客然。"
1.雁的飛行行列。因其有序如兵陣﹐故稱。
1.亦作"鴈帛"。
2.指書信。
1.亦作"鴈泊人戶"。
2.猶雁戶。
1.即雁幣。
1.首飾名。形如飛雁的發釵。
1.亦作"鴈臣"。
2.指古代逢秋到京師朝覲﹐至春始還部落的北方少數民族首領。
1.亦作"鴈城"。
2.指雁門郡。
1.雁飛的行程。
1.亦作"鴈池"。
2.漢梁孝王劉武所筑兔園中的池沼名。
3.借指帝王所居園林中的池沼。
1.亦作"雁齒"。
2.比喻排列整齊之物。
3.常比喻橋的臺階。
4.草名。
1.亦作"鴈宕"。
2.即雁蕩山。
1.即雁蕩山。
在浙江省東南部。有南、北二山,南雁蕩山在平陽縣西,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北雁蕩山在樂清市東北,為通常所指的雁蕩山,最高峰百崗尖,海拔1150米;主峰雁湖崗,海拔1057米。有一百零二峰、六十四巖、四十六洞、十八瀑。有靈峰、靈巖、大龍湫、雁湖、顯圣門等景區,有天下奇秀”之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即雁足燈。
1.指聘儀。古代定婚﹑親迎時﹐男子須向女家獻雁為禮。其所以用雁者﹐漢班固《白虎通.嫁娶》謂﹕"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
1.見"雁逝魚沉"。
1.江南方言≈色鵝。
2.四川方言。稱雁。
1.指秋風。
1.猶雁書。
1.即雁回峰。在湖南省衡陽市南﹐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1.雌雁。
1.見"雁門關"。
1.比喻武藝高強。
2.比喻經手辦事便撈點好處。
1.諺語。比喻人離開了或者死了﹐應留個好名聲。常與"人過留名"連用。
1.指塞北遠方。
1.指雁的翅膀。
1.指音訊﹐書信。
1.亦作"鴈戶"。
2.指流動無定的民戶。
3.獵鳧雁之戶。
1.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在今湖南省衡陽市南。相傳雁至衡陽而止﹐遇春而回。也叫回雁峰。
1.亦作"鴈喙"。
2.芡實的別名。
1.指北方雁棲止的地方。
1.指浙江樂清雁蕩山的龍湫。龍湫有二。一在山之馬鞍嶺西﹐長六十余丈。一在山之卷圖峰下﹐長三十余丈。前者稱"大龍湫"﹐后者稱"小龍湫"。
1.書信。
1.秋天的天空。
1.亦作"雁來"。
2.即雁來紅。
1.植物名。莧科。一年生草本。近頂上的葉有紅﹑黃﹑紫等色。秋季開花。供觀賞﹐亦可食用或供藥用。原產熱帶亞洲。
1.比喻旅寓之人。
1.像雁行一樣地排列。形容排列齊整。
1.亦作"鴈翎刀"。
2.短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