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方曲,曲折。形容物體彎曲的形狀角度。
1.謂同門兄弟。
1.一心一意。
1.《列子.黃帝》"﹝黃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因稱一場幻夢為"一夢華胥"。
1.一迷。
2.猶一概。
1.同"一見如故"。
1.亦作"一面之辭"。
2.單方面的話。
1.見"一面之詞"。
1.謂只見過一面,了解不深。
1.見"一面之交"。
1.謂一味任性。
1.謂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比喻平時默默無聞,一下子作出驚人的表現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閉眼不能再看,指死亡。語出《戰國策.楚策一》"有斷脰決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鮑彪注"瞑,不視也,謂死。"
2.形容不怕犧牲。
3.人為的閉眼不看。指逃避現實。
1.指死亡。
1.指死亡。超幽默詼諧意味。
1.謂受任一官的榮耀。
1.樣子完全相同。
①一條;一片一抹夕照|天邊一抹晚霞。②(-mā)一擦用毛巾一抹就抹掉了。
1.謂全部抹掉。
1.一轉頭。
1.舊時一百紙錢之稱。亦泛指一串紙錢。
2.猶一向。
1.一大步。驀,猶邁。
1.《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篷戶甕牖。"后因以"一畝宮"稱寒士的簡陋居處。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和嶠﹞曰'元裒如北廈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難支"謂崩潰的形勢非一人所能挽救。
2.喻艱巨的事業非一人所能勝任。
1.謂細小的木材。亦喻微薄的才力。
1.一只眼睛;獨眼。
2.一個網眼。
3.一眼望去。
1.見"一目了然"。
1.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閱讀的速度極快。語本《梁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及《北齊書·河南康舒王孝瑜傳》"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
1.猶一目十行。
1.猶一目十行。
1.指見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體的人。
1.謂一次沐浴須三度握其已散之發。形容求賢殷切或事務繁勞。
1.指一個親善的國家。
1.猶一味。
1.指一個僧人。衲,僧衣。
1.方言。形容心情煩躁,看什么都不順眼。
1.某一項專長或技能。
1.俗諺。被蛇咬以后見草繩亦懼。比喻一次遭殃,終有余悸。
1.見"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1.原謂去年雖小,今年已大,俗語相傳,遂致顛倒。亦謂年紀已大卻反變得幼稚。多指言語行動等不夠得體或莊重。
1.從年初到年底,意即整年。
1.古人謂芝草一年三次開花,服之可以長生。
1.指在當年內完成全部生活周期的植物,如大豆﹑花生﹑水稻等皆是。
2.指一年級學生。
1.古諺。謂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谷物。
1.牡丹的一種。
2.山茶花的別名。
1.一個念頭的差錯。
1.猶言一轉身。形容行動快速。
1."一牛鳴地"的略語。
1.見"一硼地"。
1.奏曲一次。
2.一派。
3.統括之詞。猶言所有一切。
4.猶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