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后死喪,集眾定時舉哀叫哭臨。
2.泛稱人死后集眾舉哀或至靈前吊祭。
1.指圣君治國應該戒懼的三件事。
1.佛教語。即三聚凈戒,指三種清凈的戒規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見《四分律》。
1.宋趙叔問之謔稱。
1.指三國魏《受禪碑》的王朗文﹑梁鵠書﹑鐘繇刻字。
2.三國吳主趙夫人的織錦﹑刺繡﹑絲幔被稱為"機絕"﹑"針絕"﹑"絲絕",人謂"吳有三絶,四海無儔其妙。"見晉王嘉《拾遺記.吳》。
3.指晉顧愷之的才﹑畫﹑癡。
4.指晉袁山松之《行路難》辭﹑羊曇唱樂﹑桓伊挽歌。
5.指晉戴逵所作佛像,顧愷之所作維摩畫圖,義熙年間獅子國所獻玉像。 6.南朝宋謝瞻所作《喜霽》詩,謝靈運寫之,謝琨詠之,王弘稱之為三絕。見《南史.謝瞻傳》。 7.南朝梁元帝畫孔子像,自撰贊辭并自書之,時人謂之三絕。見《南史.梁元帝紀》。 8.隋田僧亮﹑楊契丹﹑鄭法士三人在京師光明寺畫小塔,鄭圖東壁北壁,田圖西壁南壁,楊畫外邊四面,稱為三絕。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楊契丹》。 9.指唐吳道玄﹑韋無忝﹑陳閎三畫家合作之《金橋圖》。唐明皇幸潞州,道由金橋,羽儀甚盛,詔吳道玄﹑韋無忝﹑陳閎,令同制《金橋圖》。"圣容及上所乘照夜白馬,陳閎主之;橋梁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吳道玄主之;狗馬騾驢牛羊駱駝貓猴豬貀四足之類,韋無忝主之。圖成時為三絶焉。"見唐鄭棨《開天傳信記》。 10.唐張璪常畫古松于齋壁,符載為之作贊,衛象為之配詩,亦一時三絕。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 11.指唐鄭虔之詩﹑書﹑畫。 1
2.指唐李揆之門第﹑人物﹑文學。 1
3.唐宋之問之父令文富文辭﹑工書﹑力絕人,世稱三絕。見《新唐書.宋之問傳》。 1
4.唐韋暠善判﹑李亙工書,彥伯屬辭,時稱"河東三絕"。見《新唐書.徐彥伯傳》。 1
5.唐文宗時,詔以李白之歌詩,裴昮之劍舞,張旭之草書為三絕。見《新唐書.李白傳》。 16.三次斷絕。
1.三杯酒。爵,雀形酒杯。
2.三種酒杯。
3.三只鳥雀。爵,通"雀"。
1.三杯酒的處罰。極言處罰之輕。
1.指春秋時魯國宣公﹑成公﹑襄公三國君。
2.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東漢竇武﹑劉淑﹑陳蕃。《后漢書.黨錮傳序》"竇武﹑劉淑﹑陳蕃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3.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東漢陳寔及其子陳紀﹑陳諶。《后漢書.陳紀傳》"弟諶,字季方,與紀齊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時號三君。"
4.指明末東林黨的趙南星﹑鄒元標和顧憲成。見《明史.趙南星傳》。
5.指三茅君。
1.古指具備剛﹑柔﹑正直三德的人。《書.立政》"嚴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孔穎達疏"三俊即是《洪范》所言剛克﹑柔克﹑正直三德之俊也。"一說謂有常伯﹑常任﹑準人之才者。見蔡沈集傳。
2.亦作"三俊"。三個并稱的俊杰。(1)指漢之張良﹑蕭何﹑韓信。《晉書.鄭沖傳》"泰始六年,詔曰'昔漢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勛勞,歸美三俊。'"(2)指漢之酈食其﹑田橫﹑韓信。《漢書.蒯通伍被等傳贊》"蒯通一說而喪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顏師古注引應劭曰"亨酈食其,敗田橫,驕韓信也。"(3)指晉之顧榮﹑陸機﹑陸云。《晉書.顧榮傳》"吳平,﹝顧榮﹞與陸機兄弟同入洛,時人號為'三俊'。"(4)指唐之李紳﹑李德裕﹑元稹。《舊唐書.李紳傳》"歲余,穆宗召為翰林學士,與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時稱'三俊',情意相善。"(5)指宋之陳希亮﹑陳庸﹑陳諭。《宋史.陳希亮傳》"﹝希亮﹞業成,乃召兄子庸﹑諭使學,遂俱中天圣八年進士第,里人表其閭曰'三俊'。"
3.(6)指元之曹元用﹑元明善﹑張養浩。《元史.曹元用傳》"﹝元用﹞轉中書省右司掾,與清河元明善﹑濟南張養浩,同時號為'三俊'。"(7)指明之顧璾﹑陳沂﹑王韋。《明史.文苑傳二.顧璾》"初,璾與同里陳沂﹑王韋,號'金陵三俊'。"
1.晉會稽孔愉﹑張茂﹑丁潭三人表字皆有"康"字,合稱"三康"。
1.古代官吏考績之制。指經三次考核決定升降賞罰。
2.指考試官員的三種項目。
3.稱舊時科舉中的"鄉試"﹑"會試"﹑"殿試"為"三考"。
1.具有三考資格的吏員。明代吏員三年一考績,六年再考,九年考滿,再經吏部考試,合格者可以授官。
1.三品;三等。
2.三個科段,三個段落。參見"三科九旨"。
3.三次科考。
1.漢代《公羊》學家謂《春秋》書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種旨意。有何休﹑宋衷二說。《公羊傳.隱公元年》"隱公第一"唐徐彥疏"問曰'《春秋說》云《春秋》設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何氏(何休)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搆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個科段之內,有此九種之意。故何氏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又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問曰'案宋氏(宋衷)之注《春秋說》,三科者
2.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三曰異外內,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絶。'"按三世指夏﹑殷﹑周,三統指夏為人統,殷為地統,周為天統;時﹑日﹑月,指記述的詳略;王﹑天王﹑天子,指稱謂的遠近親疏譏﹑貶﹑絕,指書法的輕重。
1.契丹語。猶言三帥。
1.古代分一晝夜為百刻,三刻相當于今時四十三分。
1.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周封三朝說法有二。一說封虞﹑夏﹑商之后于陳﹑杞﹑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杜預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謂之恪,并二王后為三國。其禮轉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說封黃帝﹑堯﹑舜之后于薊﹑祝﹑陳。《詩.陳風譜》唐孔穎達疏"案《樂記》云'武王未及下車,封黃帝之后于薊,封帝堯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陳;下車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則陳與薊祝共為三恪,杞宋別為二王之后矣。"后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
1.指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
1.三個孔穴。
2.三個來源。
3.宋孔文仲及弟武仲﹑平仲并以文名,時號"三孔"。
1.三個洞穴。《戰國策.齊策四》"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后以喻多種圖安避禍的方法。
1.指元代禁中內藏﹑右藏﹑左藏三個庫房。
2.指清代戶部所屬的銀庫﹑緞匹庫﹑顏料庫。
1.漢字偏旁名。形狀為"匚",如"匡"﹑"匠"﹑"匣"﹑"匪"等字的外圍部分。
1.舊時杭州人稱生子第二十一日為三臘。
1.草藥名。
1.明代欽賞顯貴內臣的一種服飾之名。
1.古代三種郎官的合稱。
2.唐玄宗小字。因其排行第三,故稱。
3.泛稱排行第三者。
1.古代祭祀時,用三鼎盛牛﹑羊﹑豕三牲稱三牢。
1.老少眾人。
2.方言。稱參加青幫的人。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爺們。
1.縮略語。"三老"指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四嚴"指干革命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最初由會戰于大慶油田的人所提出。
1.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
1.三種樂事。隨文而異。
2.三種愛好。
3.謂春﹑夏﹑秋三時之務。
1.酒名。唐時從波斯傳入。
1.指馬的三種劣相。
1.指《詩經》中之《風》﹑《雅》﹑《頌》。
2.三項;三種。
3.第三等,下等。
1.三種過失。
1.見"三犁"。
1.古祭天﹑地﹑宗廟之禮。
2.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
3.指喪禮﹑葬禮﹑祭禮。
1.北魏李詵﹑李靈﹑李遐的合稱。
2.唐李德裕﹑宋李光﹑李綱先后貶官崖州(今廣東省瓊山海口等地),今海口市有五公祠,即祀三李與胡銓﹑趙鼎五人。
3.宋舒州李公麟﹑李元中工書畫,李亮工工詩文,時人號為"龍眠三李"。
4.指唐代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
1.謂濃霧。《后漢書.張楷傳》"﹝楷﹞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時關西人裴優亦能為三里霧﹐自以不如楷﹐從學之﹐楷避不肯見。"唐李商隱《圣女祠》詩"無質易迷三里霧﹐不寒長著五銖衣。"后亦用以借指道術。
1.謂立德﹑立功﹑立言。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穆叔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1.即三公。
2.指三卿。
3.指唐杜甫的著名詩作《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文學史上與他的《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合稱"三吏三別"。
1.指三種乖戾的癖性。
1.日本人阿部仲黲,字三笠,奈良時代來唐,將歸,作《望月歌》,世稱《三笠辭》。
1.即三聯串票。
1.舊時征收田賦用的票據,格式與"三聯單"相同。
1.一式三份合印一頁的空白單據,騎縫處蓋章并編號。填好后,一份存查,兩份分交有關方面。今多一頁只印一份,填寫時再復寫兩份。
1.三賢臣。指秦穆公時的奄息﹑仲行﹑針虎。
2.三賢臣。指春秋時鄭國的叔詹﹑堵叔﹑師叔。
3.三賢臣。指晉時的王導﹑郄鑒﹑庾亮。
1.冠名。為公侯所服。古冠以竹為襯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
1.約數,表示少量。
1.精通泥水木工的匠人。
1.指唐代韋季武﹑韋叔諧﹑韋叔謙三兄弟。